第255章 深水井
�,难得有点空,秦刚便在书房里和赵梧说着一些话。

  “秦大哥,李院长给我写过很多信,他讲了你在流求所作的规划,我觉得,那里才是能够让我真正做事情的地方。”赵梧说的李院长自然就是李峰,他在与原先菱川书院的同学通信时,也在有选择地劝说并鼓动一些他所看中的人才过去,其中自然就包括有赵梧。

  赵梧在菱川书院最大的成就,其实并非只是他的机械与力学领域的研究,而是他与到书院任职的两名大食学者合作,不仅学会了基本的大食文、也就是阿拉伯文,而且还翻译出了第一批的阿拉伯科学书籍。

  “大哥,这些大食人真得很厉害!”正好说起了这件事,赵梧显得很兴奋,“正是把他们的这些书里的内容翻译了出来,我们才发现,他们在格致学中已经有很多方面都比我们领先了。而且,这些书里的内容,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少有弯路,而且还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了之后,立刻就能掌握到更高深与高级的知识。所以,这些已经翻译好的书,我也要带到流求去,李院长说那里的学生也十分需要。”

  在赵梧兴奋地分享中,他还提到了阿拉伯人在机械原理以及各种机器工具方面的领先成果。有的机器是托辛第迦从海外陆续地寻找并运来了。但更多的,则是可以根据那些书籍上的介绍与说明,可以组织自己的工匠进行复制生产。像金属拉丝机、车工转机以及大型的水力压板机,就都是靠图纸造出来的。

  “水力压板机?”秦刚突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可是能够将打炼好的铁板进行冲压塑形的那种机器?”

  “是啊,用了这种机器去加工铁盆等东西,那种速度不是一般地快!”赵梧很得意的介绍。

  “压铁盆太浪费了啊!”秦刚确认了之后便十分兴奋,转而对赵梧说,“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流求过来的海船,把岛上生产库存的几乎所有叶片甲与环锁甲都运过来了。”

  “这是为何?难不成流求军现在战斗力太强大,打仗用不着披甲吗?”赵梧很奇怪地问道。

  “当然不是,主要是因为流求的气候温暖多雨又潮湿,铁制铠甲容易生锈。而叶片甲、还是环锁甲,原来是为了减轻重量,分散出了大大小小的甲片以及铁环串联,这种由细密部件构成的铠甲,一旦生锈,就会卡住、不仅使用不便,而且还容易伤到穿着的人。”秦刚解释了并补充道,“流求不是不想用铁甲,而是需要适合在南方地区的不易生锈的铁甲!”

  “不易生锈?”赵梧细细地思索了一下,提出:“沈山长【注:指沈括,生前也被菱川书院聘为名誉山长】的《梦溪笔谈》曾记载过:信州铅山县产胆矾水,铁釜浸久则化铜。我们也做过试验,实际发现就是在铁器表面形成了一层铜,但倒是有防锈之功效。”

  赵梧说的便是宋人已经发现的胆水浸铜方法的一种副产品:给铁器镀铜。

  “胆水浸铜法李院长他们也想到了,但问题还在于叶片甲与环锁甲过于细密、各部分之间的磨损也大,就算是用胆水给它们浸铜,也是很难浸全,防锈效果并不好。”秦刚说着便从书架里翻找出一份图纸,“于是我这里就给了他们一种新式的板甲设计,不像之前的铠甲分出那么多的小部分,而是整体用五六个大片的铁板,敲制成与身体相符的弧度来组成,这种结构很简单了,大块的铁板也非常适合用胆水浸铜防锈。只是新的问题就是这种板甲用手工打制的话,非常费人工,目前流求岛上为了完成给所有军队的换甲任务,进行得非常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