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深水井
握到了它们的本质原理,所以,也就能从相应的角度与方向来优化、改进这些工具的性能。

  关于在沧州这里的深水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情况,赵梧决定还是要去实地考察一下。

  于是,赵梧便拿着秦刚的手令,去过了好几个村庄,并拜访了当地的凿井匠,现场具体勘察了几口已经开采成功的深水井,发现一般来说,达到近两丈左右的水井就会被称之为深水井,因为一是这么深的井,里面出来的井水基本就可以不需要经过澄清就可以直接饮用了,二是这样深的水井,用普通的吊桶打水的方式,就非常地困难与不方便了。

  两丈左右相对较浅的这类水井,赵梧的处理比较简单,利用唧筒吸水的原理就可以了,但是相对于百姓平常见过的那类普通唧筒不一样,赵梧将密封好的筒管固定在了井壁之上,然后在出了地面之后,设计出了一种压杆式的一种机械出水装置,无论男女老幼,只需要上下反复压动压杆,就可以相对轻松地把井水抽取了上来。

  但是,在河北,更多的深水井的深度,都超过了唧筒吸水的能力。赵梧仔细地去看过这些水井的井口,又与凿井匠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于是就根据常见水井的井口宽度,设计出了一种大小合适的垂直运作龙骨翻车,同样是固定在深水井的井壁之上,在地面是采用转动的水轱辘,只需要去摇动轱辘,龙骨翻车便开始上下运动,然后便可以将井底的清水源源不断地提到地面上来使用。

  但是不管是唧筒、还是这种竖式的龙骨翻车,这都只是解决了一个最基本的将水提出地面的问题。因为这两类工具刚拿出来时,基本上还是需要由人自己来进行压动或摇动的。出水的效率并不是十分有效。

  但是,一旦旱情严重,又由于在某些人口聚集的地方,深井水的数量并不多,只要是超过几十户人都需要同时使用同一口水井的话,那么这时再通过传统的人力操作就很难满足需求。

  “小五子,能想到办法解决吗?”秦刚看了底下人的反馈之后,便问赵梧。

  “我可以给它们加一套传动的装置,老百姓可以用牛、马或驴来拉着转动。”赵梧稍稍想了一下说道。

  “嗯,这是一个办法。但是牲畜总是数量不够的。万一到了后期农村时,农田也需要用水,牲畜更加不够用,怎么办?”秦刚继续给他出难题。

  赵梧皱了皱眉,抬眼看着野外的树林,突然那些摇曳不止的树木给了他启示。

  “大哥,我想到了,自从来了沧州之后,我就发现,这里的风很大,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我们可以造大的风车来解决嘛!”赵梧兴奋地说。

  “风车,你造过吗?”

  “在神居山上就造过,当时山腰以下可以造水车,山顶上水太小,不够,但发现山顶风大,就造过风车。”

  说干就干,赵梧立即向秦刚讨要一些基本的材料,又去调了一些木匠,就开始去干了。

  在赵梧拿出图纸的时候,秦刚意外地发现,赵梧设计的风车,不再是当时常见的那种类似于走马灯式的与地面平行的转叶,而是与后世近代一样的与地面垂直的转叶了。

  当他询问赵梧这样设计的原因时,赵梧很兴奋地说:“以前不知道原因,原来的风车怎么造的就怎么去做。后来我们就发现了,旧式的风车太复杂,而且就是因为复杂,让这种风叶很重,转动的速度就慢。其实要想让风力得到最好的应用,就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