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无欲人则刚
�枨就算一个啊!而孔子则回答说:申枨不算,他也有好多的欲望,怎么能算得上刚呢?圣人这是在通过这件事教导我们,真正能够做到刚正不阿的人,唯有要先将自己的内心做到无欲无求。”

  “可徐之你说的这‘无欲无求’又岂是常人可做到呢?”

  “无妨,我们只需要对于世上大多数人所期望的那些东西无欲求即可就行。比如说如今朝堂中的那些权贵们所追求的权力、金钱、地位。只要我做好随时挂印离去的姿态,老师你看好了,短时间他们起不了任何想动我的念头!”

  秦观若有所思,起身则提笔挥毫,在桌上的一张白纸上写下了“无欲则刚”四个大字。

  秦刚走过去,细细观摩,不由地赞道:“世人皆道苏公之书笔力雄健、形态丰腴酣畅。今观老师此四字,遒劲奔放,气度不凡,不弱于苏公之笔力。”

  秦观放下笔后,叹道:“昔日吾自起笔始,就在想,这一点是否能赶上东坡公的锋头,那一划是否可以超过鲁直兄几分。其实也就是如徐之你所说的:心中有了太多的欲求,这些欲求便成了影响意韵形成的杂念,最终导致下笔之后的笔划之间多有游移。今天听了徐之此言,心性甚明,下笔前淡然,落墨时专意,这才悟得书法中道也!”

  秦刚笑曰:“老师浸淫儒学甚久,如今研佛也深,这超然的心境气度,可不是由我一句无心之语便可带出的。”

  秦观却道:“说到研佛,我见这处州各处的佛寺僧庙,却不因土地贫瘠而缺少香火,更不乏是各种的烧香祈愿之人。只是这世间寺庙千千万万,佛前求愿之人,以何止万万千千,点滴众事皆悉数求于佛座之前,一句阿弥陀佛,就想诸业皆消。哪有这样的好事啊!”

  “还是要说到这些寺僧贪图香油钱,总是以‘我佛慈悲,有求必应’来诓之。如果一定要深究此话错在哪里,其实以徒儿之浅见,其与佛经正确教义之根本,就是只差一字,但却谬之大矣!”秦刚说着,也拿起桌上的毛笔,换过一张纸,在上面仿着秦观所写字的大小,也是写下了另外四字。

  秦观站在一旁看得真切,正是“有求必苦”这四字。

  “有求必苦,有求必苦……”秦观却是将此四字在嘴里念了几遍,又拿过自己所写的另四字连在了一起,似有所悟,“无欲则刚。妙极啊!”。

  “徒儿受老师影响,也曾读些佛经,曾见佛陀所言:‘得失从缘,心无增减;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心里甚是认同,向佛之心,并非避世之意。这世间之苦,非自外界,而皆由内心所求而起。若求之大矣,如开疆大汉拓土万里的昔日冠军侯,虽风沙万苦却食之如饴,苦中亦有其乐。若求之不宜,便似那善词之李后主,国破人被囚,虽锦衣玉食,却内心困苦一生。”

  秦刚说的这一番话是有其深厚有意的。虽然由于他的介入,朝华继续留在了秦观的身边,处州这里的衣食用度皆不用发愁。之前曾有袁毂的照应,之后又因跑了张康国,留下的李尧更不会为难他,但秦观依旧未能摆脱落职的处境。在此背景下,秦刚十分担心,老师的研佛,会不会带来一些潜移默化的消极意念。

  比如对佛经中这句“有求皆苦”的琢磨,有多少人都只是从中听出了“世间之事,穷苦人生,四大皆空,无求乃乐”的浅层之意,于是便消极地以“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求”,来企图化解内心的苦闷。

  所以,秦刚则以所提的大汉将军霍去病的例子,从另一个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