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青苗改良法
��’乃是熙丰年间的既有条款,料想朝廷对其早有增损评估,我等按章施行,又有何虑呢?”

  “抚勾还是拿老夫当外人啊!”陈知州叹息一声,继续道,“要说这按章施行没有问题倒也罢了。只是元丰至今,已过十载。这‘青苗法”、’写在纸面的文字虽好,却禁不住这实际施行中的诸多困难。别的暂且不说,光说当年,各个地方的常平仓存储丰足,还有广惠仓里的诸多粮米,都是可以直接拿出来作为青苗贷的本金。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地方赋税连连不足,就算是我杭州这里的常平仓里几乎已空,广惠仓前些年又已废掉,那这青苗贷的本金如何筹措也就成了一件新出现难题?”

  其实这也是元佑年间废除所有新法带来的恶果之一,神宗变法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一些财富,也在这十年之间,尽数消耗怠尽。而朝廷蓦然又要实施新法,必须要正视且提供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

  “老夫虽不喜这新法,但也非食古不化之人。”陈轩继续道,“熙丰年间的青苗法实施,民间怨声载道之根由,并非此法本身有何不妥,关键在于实施之人急于求成。当年两浙路推行青苗法,时知杭州之郑毅夫因执行不力而被调离。其曰:‘张榜累月而无一人愿请,一日提举官入境,则郡县更相希合,举民而与之,此非强民为何?’所以说,如果仅仅只是为了完成上级考课作为目的,更好的良法,也经不住各级官员不分青红皂白、不顾现实条件是否足够支撑,而最终也就会办成了一种强行摊派民众的恶法了呀!”

  秦刚这才意识到陈轩虽对新法颇有微辞,但其一言一见,却都是本着良心而谈。不由地肃然起敬,便说:“提举所言甚是。此事便犹有一个比方:朝廷提倡尊老,曰路见老妪过街,当扶之而行。但若以每人必须扶几次为考课要求,则必成衙役强征强拽老妪而日行数十次,最终妪者不堪其害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刚这时对陈轩的称呼从知州改成了提举,便是表达自己的善意,意为现在是以下级对上级的身份说话,而他所说的这个比喻,恰恰出自于后世某个“学雷锋日”里,一个老奶奶被一个学校的学生反反复复扶着过了几十次的马路的笑话。

  不过陈轩此刻听来,倒觉得这比喻生动,笑道:“的确如此。”

  “我还听说,朝廷规范青苗贷之利息虽然低至二分,但各地官府总以种种理由为借口,随意增加各种名目,使得百姓最终在青苗贷中所付利息接近甚至超过了民间的借贷。所以这件事情,再加上一开始的强制措施,整件事情就完全变了味,不仅仅变成了官府去强抢原本由民间借贷所占的市场份额,还成为了再一次从百姓身上搜刮钱财的恶政。”

  “唉!这便是世人常说的新法之恶啊!”

  “而真正研究下来,此事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官府以自己庞大的成本与极低的效率,去行使原本应该让市场自己解决的借贷难题!”秦刚对此侃侃而谈。

  “让市场自己解决?”陈轩奇道,“难道不是应该打击这些民间高利贷吗?”

  “民间借贷其实是最真实的借贷行为,说它有时会向百姓收取过高的利率,那么很简单,官府对他们进行监管限制就行了,只要他们一旦违规,直接去进行查处就是了!岂能够在一件事情商人做不好的时候,就直接改成由官府自己来做呢?”秦刚摇摇头道,“青苗法的最大问题,就是由官府来事事亲为,岂不知,官府做事的成本无比巨大,这样的成本便被转嫁到民众的身上,官府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