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名臣
知太常院。
读懂李清臣的这段从官经历,对于熟悉与了解宋代官制的实质十分有帮助。
普通人就只知道看官品的高低,但是却不明白:为何有的人一级级地由从九品爬起,哪怕仅仅只是想升到正六品,就要几乎耗尽一生的努力;但是有的人却能在短短几年中,就可实现极其神奇的各种跳级升官,一而再、再而三地连续跳跃至四品、三品的高官之位?
简单说来,官品其实只是一个职位发展结果的事后认定而已。
宋代崇文,文官的升迁十分讲究一个资序,也就是资历与次序的意思。
大家熟知的科举,其实有很多科。我们一直关注的只是其中对最大多数人开放的进士科。分为地方解试、中央省试与殿试,三试通过即为进士。
拥有进士之身的官才是士官,这是最重要的资历。
而像如今的秦刚这样,因为立功而获得赏赐的官位,通常被叫作选人官,一般只能在七品以下的低品级之间徘徊,同时也根本比不上同品级甚至稍低品级的进士出身官员,基本上只能与蒙荫官甚至之后的捐官算作同一个档次。
而进士授官,除了排在一榜甲等的状元榜眼这少有的几人,可以有机会入职翰林,直接成为京官。大多数的进士,只会分配为一些县令、主簿或者边远军州的辅官。
所以李清臣在考中进士之后,起先担任的就是邢州的司户参军。这种在地方上的官员,每一年都要经过严格的政绩考核,才能艰难地上升为县丞、县令等职。
之后便要经过一道严峻的门槛——通过吏部的铨选,确定能否转为京官。一旦通不过,就只能一辈子在各种县官与军州的辅官里转悠,品级也就一直在九品至八品之间转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吏部的铨选,竞争极大,里面的水也极深。当年刚正耿直的李清臣自然过不了这一关。
好在,宋朝还给真正优秀杰出的官员开了一个口子:制科,又称制举,相对于科举,也称大举,由此可见其地位之重。
制科要分三级考试,首先须得皇帝近臣荐举,进呈策、论各二十五篇,皇帝委托两制侍从详看,并限定先淘汰三分之一。
秦观在元佑二年曾得到苏轼等人的荐举,参加了第一级的考试,可惜并未能通过而被淘汰。而更早一些的李清臣,却从这第一轮荐举中顺利过关,由此便可见到其实力确实不一般。
当然这里不是说秦观能力不行,只是说,通不过这第一轮考试的不一定没水平,但是能够通过的,那肯定是极有水平。
其次为秘阁试论,即现场出六个题目,要求一口气作出六篇论文。每次能过此关者多则两三人,少则一人。治平二年这次,李清臣成为了过关后两人中的第一名。
最后,便是御试对策,即由皇帝与宰相等官员出题问策。主持李清臣参加的这次御试的便是宋英宗与宰相司马光。
最后,李清臣终于通过了这次制科考试,而正式转为京官,具有了进一步升迁的重要实力。
经过几年在秘阁兢兢业业的工作,李清臣深受神宗皇帝的信任,被逐步提拔为翰林学士并官至吏部尚书,成为朝中的重臣。
自此开始,他则�
读懂李清臣的这段从官经历,对于熟悉与了解宋代官制的实质十分有帮助。
普通人就只知道看官品的高低,但是却不明白:为何有的人一级级地由从九品爬起,哪怕仅仅只是想升到正六品,就要几乎耗尽一生的努力;但是有的人却能在短短几年中,就可实现极其神奇的各种跳级升官,一而再、再而三地连续跳跃至四品、三品的高官之位?
简单说来,官品其实只是一个职位发展结果的事后认定而已。
宋代崇文,文官的升迁十分讲究一个资序,也就是资历与次序的意思。
大家熟知的科举,其实有很多科。我们一直关注的只是其中对最大多数人开放的进士科。分为地方解试、中央省试与殿试,三试通过即为进士。
拥有进士之身的官才是士官,这是最重要的资历。
而像如今的秦刚这样,因为立功而获得赏赐的官位,通常被叫作选人官,一般只能在七品以下的低品级之间徘徊,同时也根本比不上同品级甚至稍低品级的进士出身官员,基本上只能与蒙荫官甚至之后的捐官算作同一个档次。
而进士授官,除了排在一榜甲等的状元榜眼这少有的几人,可以有机会入职翰林,直接成为京官。大多数的进士,只会分配为一些县令、主簿或者边远军州的辅官。
所以李清臣在考中进士之后,起先担任的就是邢州的司户参军。这种在地方上的官员,每一年都要经过严格的政绩考核,才能艰难地上升为县丞、县令等职。
之后便要经过一道严峻的门槛——通过吏部的铨选,确定能否转为京官。一旦通不过,就只能一辈子在各种县官与军州的辅官里转悠,品级也就一直在九品至八品之间转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吏部的铨选,竞争极大,里面的水也极深。当年刚正耿直的李清臣自然过不了这一关。
好在,宋朝还给真正优秀杰出的官员开了一个口子:制科,又称制举,相对于科举,也称大举,由此可见其地位之重。
制科要分三级考试,首先须得皇帝近臣荐举,进呈策、论各二十五篇,皇帝委托两制侍从详看,并限定先淘汰三分之一。
秦观在元佑二年曾得到苏轼等人的荐举,参加了第一级的考试,可惜并未能通过而被淘汰。而更早一些的李清臣,却从这第一轮荐举中顺利过关,由此便可见到其实力确实不一般。
当然这里不是说秦观能力不行,只是说,通不过这第一轮考试的不一定没水平,但是能够通过的,那肯定是极有水平。
其次为秘阁试论,即现场出六个题目,要求一口气作出六篇论文。每次能过此关者多则两三人,少则一人。治平二年这次,李清臣成为了过关后两人中的第一名。
最后,便是御试对策,即由皇帝与宰相等官员出题问策。主持李清臣参加的这次御试的便是宋英宗与宰相司马光。
最后,李清臣终于通过了这次制科考试,而正式转为京官,具有了进一步升迁的重要实力。
经过几年在秘阁兢兢业业的工作,李清臣深受神宗皇帝的信任,被逐步提拔为翰林学士并官至吏部尚书,成为朝中的重臣。
自此开始,他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