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反阉宦
于事的刘惟简听出了一些潜在的意见与态度。

  如何才能让太后与皇上都满意呢?

  来的路上,他曾仔细考虑过,高太后所真正生气的是那篇《少年华夏说》,只是不能在明面上以文定罪,总得要在这考试的流程或操作方面找出点什么瑕疵才好。

  这样子的话,最终能在解试上查出点问题,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处理了秦刚,又不会与他正面冲突。因为最重的板子,是打在毛滂这些人身上。

  这样,太后那里交待得过去,小皇帝这边也不算得罪。

  谁知道,从到来的第一天起,事情就开始不受他的控制了。

  秦刚一上来,居然就不按常理出牌,直接在他面前辞了官。结果,一是太后要求的“斥责”失去了环境与条件,而他也毫无准备地与秦刚成了直接冲突的对立关系。

  接下来还是查查解试舞弊案吧!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刘惟简就想把朝堂那些写弹章的御史的祖宗十八代都要问候上:你们写弹章,好歹也要能捕点风、捉点影啊。

  这高邮军乃是一内地小军,人也少、事也简单。花了几日时间,把解试所有的试卷、文案宗卷都调来查看了一遍,无论是出题流程、锁院规范,还是考试前后的糊名、誊录,这一个个的环节,倒都是清晰无误,连从中找个什么差错都不容易。

  这流程环节没问题,那么最终秦刚的解元身份,又是知军、军判以及军学教授三人共同判定的结果。虽然一般来说,军判总归不与知军一条心,可是这次的情况,就算黄军判有心坑一把毛滂,但总不至于把自己也一并牵连进去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权衡利弊,黄军判也只能选择与毛滂等人统一战线,坚持这次的解试过程中,阅卷无疏漏、规则无用错、评分无用错,因此,结果也不容置疑。

  在手下人的暗示下,张盛富倒是也帮着寻了些人来,提供了一些关于毛滂的所谓黑状,只是这些栽赃也好、揭发也罢,实在是既没力度,又没太大的价值。

  刘惟简陷入了僵局之中。

  是不是就此拿着“查无实证、一无所获”的结果回京复命?

  刘惟简在犹豫中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回去的最佳时机。

  在京城,高太后想直接褫夺秦刚解元的旨意刚被传出后,众官哗然。一开始中书舍人就明显看出这是乱命,毫不客气地封诏予以拒绝,但想着给太后保留着脸面,并没有对外透露内容。

  但想不到在高邮县衙出了猪队友,反向却将这样的消息传回了京城。

  立即便有蜀党一派的御史上书反击,更有胆大的人直接责问太后此次派出内廷钦差的合法性,还有人直接弹劾几位宰执疏于职守,导致乱命而出。

  再接下来,士林听到了这个消息后,便开始出大问题了。

  这可不是车盖亭诗案,那个案子里,你太皇太后处理的是前宰相,大家都明白诗歌里的文字问题都只是借口,这本身就是朝堂高处的激烈斗争,有什么你死我活的都属正常。

  但这次却是一次普通的解试,堂堂的当朝太后,却要对一个小小的地方士子打杀,朝廷的尊严可不是这样子来践踏的。

  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