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小9章
九一二”这样的算式,哪怕是竖式书写,也还算是简洁了。

  而且,中文中的“零壹贰……玖”这些对应的大写文字,在记账及防篡改的应用方面也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同样因为大家都已接受,并没有交流方面的障碍。

  在运算符号方面,由于现代的“加减等于”符号容易与“十一二”等文字混淆,而秦刚则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法,在引入“x?÷”符号时统一在它们的外面加了一个外圈,比如“+”就成了“⊕”这种样子,也是好学好认的。

  接下来的第二章名为四则:

  四则即为“加减乘除”这最四种最基本的数学运算方式,主要的内容源自于原先的“九章”,但是这里关键是对这四种运算进行了清晰明确地定义以及规范,同时也深入减出地讲解了彼此之间的逆算原理。

  第三章名为算式:

  这里引入了现代数字中的竖式工具,只是针对此时书籍的竖式排版,巧妙地改成了横式,不管是加减还是乘除法,都可以显示得非常清晰且方便。

  当然,借助于算式的教习,也会其中加明确定义了借位法、进位法以及相应的记忆规则。

  关于横式的四则算式,书中还作了演算的示例。

  第四章名为口诀:

  包括两部分,其一是九九乘法口诀,只不过为贯彻“先易后难”的原则,就是把过去从九九开始的口诀倒过来,从一一得一开始。其实这样的改革方法,也是秦刚小时候的一个梦想。

  其二为十一至二十的平方口诀,这部分的口诀没有什么技巧,就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下来,因为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这十组常用数的记忆非常有用的。

  第五章名为珠算:

  秦刚见过此时的算盘,发现它们在宋朝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与后世的普通算盘大致一样了。只是当时许多账房都将珠算技巧当成傍身的不传之秘。其实本质不过是一套珠算口诀再加上熟能生巧的操作罢了。

  在这一章里,秦刚还对算盘作了一点的革新:传统的算盘是横档上面两粒,下面五粒。现在则把上下两档各减去一粒,变成了上面一粒,下面四粒。

  理由很简单,横档下实际只须放四粒,因为一旦要表示五时,就直接换用档上的那粒了。而同理,上下的算珠都拨出来后,只须到表示到九就行了,一旦到十,则直接使用左边的那一粒了。

  其实这种改进在千年后已经得到实践。

  而秦刚在此时作出改动的价值却远远显着于后世:对于纯手工制作的算盘,每只算盘都可以节省七分之二的算珠用量,而几乎不会影响到使用。

  不论是算盘的制造成本、还是算盘本身的份量都轻巧了许多。

  接下来的部分,秦刚则将原先《九章算术》里的相关内容中挑选了一些不是特别深奥的部分进行了新整合。

  第六章名为比例:

  它整合的是原来书中的“衰分”与“均输”部分,主要是讲解正反比例以及比例分配中的问题及应用;

  第七章名为面积:

  主要内容来自于原来的“方田”与“少广”,讲解了最常见的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以及扇形的面积计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