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帝国财政: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样,这更偏向于按照田亩来税收。”

  没错,这就是两税法的雏形,只不过比较粗糙,只是一个条例。

  在大唐,所谓的律,就是制定好的明文规定。

  而例,就是颁布的新的规矩。

  它还不具备律的正式,律都是要写进国家的重要文献。

  但例,尚未正式写入。

  因为这方面例随时作废,或者调整。

  要知道,作废一条律法,本身就是一件行政成本非常巨大的事。

  要从京师开始通知各道、各州、各县,还要普及到乡野。

  朝廷各个层级官府文牒都要更新。

  例就不用如此繁琐了。

  所以今年年初颁布的新税政,只是例。

  洛阳的商社管理,也只是条例。

  “三郎,李太白求见。”

  这时,殿外传来张旸的声音。

  “他有何事?”李倓问道。

  “说是引荐一位栋梁之材。”

  “哦?”李倓脸上露出了笑容。

  李白写诗的文采,那绝对没几个人比得过,但他还会识别人才?

  这可真是新鲜事。

  “人在何处?”

  “与李太白一起在殿外恭候。”

  “让他们进来吧。”

  “是。”

  一边的刘晏心里想着,圣人对李白还真是特别照顾。

  一般的官员,根本不可能不宣入宫,只有李白是个特例。

  不多时,杨炎走进了紫宸殿。

  “嗯?”李倓疑惑道,“李白呢?”

  门口又传来张旸的声音:“三郎,他睡着了,喝多了。”

  “好好好,喝了那么多酒,还不忘记给朕引荐人才,等他醒了,朕还真得好好夸赞他!”李倓大笑起来。

  随即语气变得温和:“派人送他回家,注意给他添几件衣物,不要感染了风寒。”

  “是!”

  刚进殿的杨炎看了一眼年轻的圣人,心中诧异,圣人真的如民间传闻那样年轻。

  而且他对李白如此的照顾,与李白是好友这种传闻,也绝非随意捏造。

  看来自己这一次是找对人了。

  “你是何人?”李倓问道。

  “草民杨炎,参见陛下。”

  李倓心头一颤,立刻站了起来,走过去仔细观察起来。

  “你叫什么?”

  “草民杨炎!”

  “哪里人?”

  “凤翔天兴县人。”

  “字号?”

  “字号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