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江东粮食股份制商社
emsp; “臣昨日有听闻,说是登记了商社,可以免去公验。”

  “不是免去公验,是登记了商社之后,以后拿着商社凭证通行,不用每一次都去官衙开具公验。”

  “是是,如此对于行商,确实方便了许多。”

  萧恒知道当今圣人重视商业,但没想到会重视到这个程度。

  这对于商人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现在北方的叛军尚未剿灭,这你是知晓的,河北、河南遭受战乱,民生多艰,急需大量的粮食,你也是知晓的。”

  “草民知晓。”

  “股份制你可有听说?”

  “尚未听闻。”

  李倓看了一眼李泌,李泌便去旁边的书架去,走了一会儿,取下一份文书,递给萧恒。

  封面赫然写着“大唐商社管理条例”几个字。

  萧恒有些好奇地翻开。

  “翻到股份制那一页。”李泌提示道。

  萧恒发现这前面还有目录提示,他连忙翻阅到相应的页面,开始看起来。

  对于世代都有经商的萧恒来说,商业的许多模式他都很清楚。

  当他看完之后,忍不住很震惊。

  一家商社的掌控权被量化为股份,每一家商社有一万股,股份可以分给多人,但决定权在于股份最多的一方。

  若多方达成一致,且多方的股份超过股份最多的一方,按照多方决定执行。

  萧恒一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

  虽然他很年轻,但他很早就开始打点家族的买卖,对于做生意的门道,他非常清楚。

  这种模式是少数分从多数。

  这与传统的贤均从众一说是截然相反的。

  贤均从众出自《左传》,即贤者代表大多数,而不是大多数来决定。

  从汉代的察举制到唐代世家之间相互推荐,几乎都遵照这个原则。

  这个原则自然有它的道理,在农业时代,以贤名作为依据,至少能够在整体的社会风气起到维稳的作用。

  贤从来不是为了突破创新,贤就是维持社会体系的平衡。

  也就是要摒弃那些刺头、破坏者。

  然而,在商业里面,选贤者出来,那显然是个笑话了。

  对于商人来说,赚不到钱,贤名无法为自己加官进爵,是无用的,应该利益为先。

  而利益为先的群体,因为个人的眼界和认知有限,商业又是致力于服务大多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商业社会需要少数服从多数。

  这样,决策有时候虽然慢,但风险会更小。

  “朕想在江东设立一个江东粮食总商社,萧家占5100份股。”

  萧恒立刻道:“圣人,这可使不得,萧家怎么能占5100份股呢,应该是朝廷占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