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造反
br />
  她完全没有想到,这事儿,竟然还跟姜家村沾着关系。

  不过,前世,好像确实是有这么一桩事儿?

  姜安宁皱眉回忆起那段不愿意回忆的过往来。

  那时候,她才刚刚嫁到赵家,成了赵家的新妇。

  赵家的丑恶嘴脸,尚且还略有收敛。

  一些事情,倒是也还会说给她听。

  当时,确实有一批外地来逃难的百姓,因为家长遭了水灾,房子田地全都被大水冲毁,成了一片废墟。

  重建家园需要时间与勇气,更需要金钱和人力物力。

  更不要说,此地地势洼,如今又被覆盖了大量的泥沙,重建的难度更大。

  且,堵不如疏,这治水,向来是百年大计。

  当地的县令,将此事儿上报给朝廷后,朝廷与工部商量了数日,最后决定,在此地修建堰,将原本居于此地的百姓,迁居到其他地县去。

  恰逢当时,大多数逃难的百姓,都选择了往江安县跑。

  且江安县,又一向地广人稀,常住的人口,不足其他周边县城的三分之二。

  朝廷便决定,让堰都县的百姓,迁居到江安县。

  富商大户们,自然是无惧无畏。

  直接大手一挥,到县城买了宅子,又在附近买了大量的土地。

  颇有东山再起的趋势。

  连带着这段时间,江安县附近的房价、田地,都跟着涨价了一倍有余。

  可是那些穷苦的普通百姓,就没有这么轻松了。

  本来家中就积蓄微薄,又遇上了天灾,毁了半辈子攒下来的家业。

  如今是居无家、食无粮,天气渐冷,甚至连件能够御寒的衣裳都没有。

  江安县的县令,经过多日的统计人数,最后将堰都县过来的人,分别安置在几个比较人少的村镇定居、落户。

  说来,那些个奔着争抢江安县第一绣娘而来的人,之所以能够这般轻松容易的落户,也有这次的迁居之事做便利。

  否则,这般声势浩大的大量给人改换户籍,还真就没那么容易。

  前世,她倒也确实听过几耳朵村里人说起这事儿。

  原本有几十户人家,按官府的规划,是要安置在姜家村的。

  但姜家村的百姓,在姜族长的带头抵制下,硬是没有让人进来……

  别说安排宅基地、搭建临时的窝棚了。

  就连村口都没有让人靠近得了。

  村里人一老早的,就安排了人盯着官道上的动静,远远的瞧见了人过来,便组成了人墙,连带着沙袋土堆,将进村的路,给封堵上了。

  说是担心水患地方过来的灾民,会带瘟疫杂病,损伤村里的老弱妇孺。

  “我们身为男人,自该为保护你们这些老弱妇孺而战!”

  姜安宁还记得,赵海当时颇为得意跟她说了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