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大明宝钞始推行
  《七律·明货币政策》

  大明宝钞始推行,纸币兴衰史鉴明。

  钱法渐兴铜铸币,白银崛起主币更。

  调控管控谋稳定,经济波澜货币撑。

  演进影响多深远,明朝岁月见峥嵘。

  诠释:

  这首七律主要是对明朝货币政策的演进与影响进行了赞美和阐述。

  “大明宝钞始推行,纸币兴衰史鉴明”,描述了明朝初期开始推行大明宝钞,其兴衰历程成为了历史的明鉴。

  “钱法渐兴铜铸币,白银崛起主币更”,体现了随着时间推移,钱法逐渐兴起,铜钱开始铸造,而白银的崛起使其成为主要货币。

  “调控管控谋稳定,经济波澜货币撑”,指出明朝政府为了维持货币稳定采取了调控和管控措施,货币在经济的波澜中起到了支撑作用。

  “演进影响多深远,明朝岁月见峥嵘”,强调了明朝货币政策的演进及其带来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些也见证了明朝那段不平凡的历史岁月。整首诗通过对明朝货币政策的描述,展现了其丰富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明朝货币政策的演进与影响

  明朝的货币政策在其长达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钞法推行与大明宝钞的发行

  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经济秩序逐步恢复,但铜钱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利于大额交易、铜材供给困难等。于是,朱元璋在洪武八年(1375 年)开始发行“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的面额分六等,从壹贯到一百文,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其设计相对简洁,文字简练,刻工细腻。然而,这种纸币在实际流通中却遇到了诸多问题。

  首先,大明宝钞的纸质较差,难以耐久,容易破损。这使得宝钞在流通中损耗较大,增加了货币管理的难度。

  其次,明代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发行数量又无限制。这导致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远远超过了实际经济需求,从而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宝钞迅速贬值,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二)钱法推行与铜钱的铸造

  在明朝初期,虽然也曾铸造并使用铜钱,但铸造量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铜材稀缺,所以普遍用废钱和旧铜铸造,导致“洪武通宝”成色不一。

  随着宝钞贬值问题的日益严重,统治者逐渐意识到铜钱的重要性。明成祖时发行“永乐通宝”,明宣宗时发行“宣德通宝”等,试图通过发行高质量的铜钱来稳定货币体系。这些铜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货币混乱的局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到了英宗、宪宗时,已经实行商税钱钞兼收,这表明铜钱的地位在逐渐上升。然而,铜钱的铸造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明朝中期,由于各种原因,铜钱的铸造量出现了波动,有时甚至出现短缺的情况。

  (三)白银的崛起与银、钱二元货币体系的形成

  明朝中期以后,由于与日本及欧洲间出口贸易的发展,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