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赞战国时期韩国金融兴衰析
  引言

  战国时期的韩国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韩氏。以下是其具体介绍:

  起源与发展: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分封诸侯,其第五个儿子被封为韩侯。周平王十四年(公元前757年),韩国被晋国所灭。晋武公在位时(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77年),曲沃桓叔的儿子万(即韩武子)受封韩原(今陕西韩城),从封姓为韩氏,逐渐成为晋国卿族之一。

  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韩氏和赵氏、魏氏三分晋国,晋国灭亡。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景侯虔被周朝正式封为诸侯,封国称作韩国。

  政治与改革:

  申不害变法:韩昭侯五年(公元前354年)前后,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实施改革。申不害主张加强术治以强化君主权力,以“循功劳视次第”为基本原则整顿吏治、整肃军队,并积极发展农业。在申不害相韩的十五年内,韩国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军事实力增强,跻身战国七雄之一。但韩昭侯、申不害死后,变法改革无法承继,韩国迅速衰落。

  军事与战争:

  兵器精良:韩国的兵器制造在当时较为先进,有“天下劲弩皆从韩出”的说法,韩国的强弩、剑戟等都很有名,士兵装备这些精良兵器,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战争表现:韩国在战国时期参与了多次战争。例如,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灭掉郑国,并迁都新郑;公元前293年,韩国联合魏国派兵主动攻秦,在伊阙之战中被秦国名将白起率10万秦军各个击破,斩首24万,韩国精锐尽失,从此一蹶不振。

  地理与疆域:韩国地处中原,被其他强国所包围,东部和北部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东周,没有发展空间,国土面积是战国七雄中最小的一个。其疆域大致占据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河南省的中西部。在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灭掉郑国后,设立三川郡、颍川郡和南阳郡。

  经济与文化:韩国宜耕土地少,农业发展缓慢,但手工业和商业相对繁荣。韩国产生了以韩非、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思想,韩非更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总的来说,战国时期的韩国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发展和影响力,但由于其地缘政治的劣势以及自身实力的局限,在七国竞争中逐渐处于弱势,最终在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

  一、七律赞《韩国:金融哲学视角下的货币制度与兴衰》:

  《赞韩金融兴衰析》

  金融哲思探韩史,货币兴衰脉络详。

  昭侯变法图强盛,术治推行国力彰。

  无奈中原围堵困,空间受限志难扬。

  币制演变窥兴废,过往风云韵味长。

  这首诗的大致解释如下:

  首联:从金融哲学的角度深入去探寻韩国的历史,将其货币制度的兴衰过程梳理得十分详细。

  颔联:韩昭侯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试图让国家走向强盛,通过推行“术”治等措施,使韩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力有所彰显。

  颈联:只可惜韩国地处中原,被众多国家包围,发展空间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