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前身的狐朋狗友
��上,正好碰到了发小谭德涛,一看天色,该晚饭了。得!一起吧!于是在二爷的带领下,七转八拐的来到了这家不起眼的新店铺。

  进店就一口气点了三个涮锅子,哥俩一锅、大姨太跟贴身的一个女保镖及新买的两个小丫头四人一桌,小德子跟两个男保镖一桌。

  二爷对于发小对美食的赞美,不以为意,随意说道:

  “涛子!吃你的吧!哪来那么多屁话,来、走半个。”

  说着俩人端起眼前的酒碗,“吸溜”一下就喝进了半碗的二锅头。

  (说起起二锅头,他的创始人赵存义、赵存仁、赵存礼三兄弟却是“北漂”的山西人。

  自古山西出美酒,其中以“杏花村”的汾酒最为出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而汾酒的历史就有四千多年,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所以今天全中国人民都知道山西是个白酒之乡。二锅头的鼻祖就出生于“尧都”山西临汾,至于三兄弟有没有在“杏花村”练就一身好的调酒技艺,这就无从考究了。)

  三桌涮锅子,只有哥俩这桌有酒,大姨太说是保护嗓子,不能喝酒。这话说的,让二爷跟涛子纷纷侧目,二爷心说话,怎么还想登台唱大戏?对二爷我就这么没信心?

  也是,这个时代的姨太太最是没有“安全感”的。

  三个男女保镖就更不敢喝了,有军令条例呢!执勤的时候敢喝酒?回营就是30军棍。小德子跟新买的小丫鬟,二爷就更不能让他们喝酒了,小孩子喝什么酒。

  于是只有二爷这一桌,大碗的喝酒大口的吃肉,俩人毫无顾忌的争抢着锅里的涮羊肉,此时俩人整个俩市井泼皮,毫无名家公子的形象。

  俩人吃的那叫个惊天动地,好不热闹!引得旁边的其他食客都纷纷侧目、目瞪口呆,有那么好吃吗?

  要不说,抢着吃、吃得香!直到锅子里的汤汁不再翻滚了,哥俩的杯盘大战才算告一段落,俩“泼皮”又恢复了文质彬彬细嚼慢咽着的公子哥儿的范儿。

  “涛子!见你回国后也没什么动静,今后有什么打算?”

  二爷知道这个前身的发小在英国学的是,船舶动力学。

  民国的北洋时期,大家都在忙着争权夺利,哪有什么造船造舰的国家计划啊?所以回国后,他就一直报国无门无所事事,整天的游手好闲。

  也亏得谭家是巨富之家,供得起他的吃喝玩乐。其实要不是二爷穿来,前身也跟他一样,整个一北京城的俩祸害。

  “还能有什么打算?过一天算一天呗!我算是看明白了,如今的民国就没有我辈的施展空间。”

  当时出国留学的年轻人,那个不是抱着学成学业,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的。(可不是现代中国人出国留学,只是为了镀金移民的。)

  可就是这些怀着报效祖国的年轻人学成回国后,国内的现实却彻底粉碎了他们欲为之奋斗终生的伟大理想。

  心理的落差,使得当时很多归国的留学生都失落在失望的醉生梦死之中。这些人才都是二爷的潜在招募对象。

  “涛子!要不你跟我干得了!”

  “你能干什么?跟你一块抢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