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公募和私募基金
>
  私募型产品策略里还有投资于多种资产类型的宏观策略、投资于多个细分策略的混合策略、投资于私募基金的私募fof策略。

  2、投资工具、投资范围的差异

  由于公募基金是对最广泛的公众进行发售,认购起点低、公众的金融专业知识水平差异较大,因此监管机构对公募基金的运作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公募基金基本上只能投资标准化的股票、债券,而且会限制股票资产仓位、杠杆水平、持股集中度、日内反向交易、限制对冲工具的使用等等。

  相对而言,私募基金是针对合格专业投资者非公开募集的,法规对上述各项交易标准较为宽松,基金经理的操作空间更大。

  例如在遇到市场大跌的行情时,基金经理可以采取降低股票仓位、灵活使用股指期货工具、融券等方式来减弱市场对产品净值的负面影响。此外,私募基金策略里能够投向期权、期货等金融工具,通过一定的策略组合,可以提供低风险、稳健回报的产品。

  3、基金经理驱动因素的差异

  公募基金的考核多数是看相对收益,看重同类基金排名,容易造成资金抱团现象,哪个主题强、哪个板块好,公募的资金就会蜂拥而入推高股票价格。

  私募基金经理因为不太需要考虑相对排名,更关注绝对收益,所以相对可以保持独立一些。

  有些资深的私募基金经理能够保持相对的独立,坚持自己的风格。由于驱动因素的不同,导致在牛市或者结构性牛市时,公募的收益要好于私募,但是在震荡市或者熊市时,私募整体的收益要好于公募。换句话说,公募进攻性更强,防守方面是私募强一些。

  此外,私募基金可收取一定的业绩报酬,叠加较为完善的薪酬激励机制,吸引更多行业优秀人才,近年来“公奔私”热潮涌现,这有利于私募行业的规范与高质量发展。

  二、选择公募和私募产品各自关注的一些要素

  当前全市场公募基金数量已经超过1万只,基金公司上百家,基金种类也日趋繁多,如何从中筛选出匹配投资者自己需求的基金其实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

  在不同的资产大类当中挑选绩优的公募基金产品涉及很多环节:观察产品的长中短期业绩表现、基金经理的稳定性、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风格,能力圈、基金公司的整体风格等等。由于公募基金信息透明度高,以上的诸多环节还是能逐一把握的。

  国内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数量众多,不同策略间、相同策略不同产品间收益和风险的离散度也很高,产品业绩的不一致性,不能仅凭某只产品的投资收益就确定管理人的能力。

  私募管理人投资能力参差不齐,我们需要重点考察私募机构的稳定性、是否有完善的投研流程和风控流程、明晰的股权结构,在投资方面还得重点考察基金经理个人的性格、过往的投资经历、投资风格,管理过多大规模的资产等等。

  由于私募信息透明度低,在产品选择、基金经理选择上,投资者面临很大的选择困难,这个时候需要专业机构、专业团队为高净值客户进行遴选。

  此外,一些头部品牌、业绩优异的境内或者境外私募资管机构一般只跟头部的专业财富机构合作,这时候高净值客户跟头部专业财富机构合作能够获得市面上更好的资产、更为专业完善的投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