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超越表象的品德进阶——孔子论子路的不耻与成长
  原文: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孔子满怀感慨且意味深长地说道:“身着破旧的以乱麻为絮的袍子,与那些身着用狐皮和貉皮制成的华贵皮袍之人并肩而立,却丝毫不感到羞耻的,恐怕只有仲由了吧!《诗经》中言道:‘不嫉妒,不贪求,如此这般,怎会不好?’子路听闻之后,将这两句诗铭记于心,终身反复吟诵。孔子继而说道:‘仅仅遵循这样的道理,又怎么能够称得上是足够的善好呢?’

  首先,“衣敝缊袍”,“衣”在此用作动词,其意思为“穿着”。“敝”,这个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破旧、残损、不完整的状态。“缊袍”,“缊”指的是乱麻,“袍”即袍子,“缊袍”是以粗糙的乱麻作为填充物制成的袍子,这种衣物材质低劣,制作粗糙,样式简陋,充分体现了贫困和寒酸的状况,象征着生活的拮据和物质的匮乏。

  “衣狐貉者”,“衣”同样为动词,“狐貉”指的是狐狸和貉的皮毛,“衣狐貉者”描述的是那些穿着用珍贵的狐皮和貉皮精心制作而成的奢华皮袍的人,这类皮袍是富贵和显赫地位的显着外在标志,代表着富足和优越的生活条件。

  “不耻者”,“耻”,其本义为羞愧、耻辱,在这里用作动词,“不耻”描绘的是一种内心毫无羞愧、耻辱之感的心理状态,展现出坦荡、安然和从容的心态。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源自《诗经·邶风·雄雉》。“忮”,意思是嫉妒、忌恨,特指因他人的优越或成功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求”,指的是贪婪地奢求、妄图获取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体现了过度的欲望和不恰当的追求。“臧”,表示美好、善好、优秀,寓意着积极、正面的评价和状态。

  “子路终身诵之”,“终身”,涵盖了子路的整个生命历程,意味着从始至终、一辈子。“诵”,即吟诵、诵读,这里突出子路通过反复地吟咏诵读来深刻铭记和体悟这一教诲,显示出他对此的极度重视和执着坚守。

  “是道也,何足以臧”,“是道”,明确指向子路所秉持的这种不嫉妒、不贪求的处世原则和道德观念。“何足以臧”,语气强烈,深刻地表达了孔子的观点,即仅仅停留在这种初步的道德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更深入、更高级、更全面的道德追求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深入剖析这段话,孔子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子路的行为表现,以及对其品德修养的精准评价,深刻地展现了对于人性、品德以及人生追求的深邃思考和高远期许。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内心富足的坚定基石

  孔子对子路不以外在衣物的优劣而感到羞耻的称赞,深刻地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绝非由外在的物质财富所决定。当一个人的内心充盈着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以及坚定的信念时,即便身处贫寒困窘之境,与那些身着华服、富贵显耀之人并肩而立,也能够保持泰然自若、从容不迫的姿态。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富足和坚定,使我们得以超越物质表象的虚荣和浮华,勇敢地追求更为崇高和纯粹的精神境界,不为外在的诱惑和世俗的攀比所动摇和左右。

  2. 品德修养的渐进阶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