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产学研一体化
各项参数,做好原材料的检验,控制好温度和时间,控制好旋转速度和通风速度……这些“控制好”不是口头说说就能做到的,首先你得有手段测量出这生铁含碳量是多少,这炉温达到了多少,然后才能知道该如何进行调整。更何况,还有不同条件下的配合,非常复杂。

  东海人现在还谈不上控制,只能从第一步“检测”做起。他们没有先进的仪器可以测量,只能用土办法一点点接近真相。

  万浩然现在带着学徒们做的,就是通过观察钢水的颜色来估算它的温度。“观色”是传统铁匠的必备技能,很多资深大匠虽然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一看铁水颜色就能判断出成色好坏和铸造的成功率来。东海商社当然也想获得这样的大匠,但却是不好找的,只能自己培养了。相比传统只能靠“悟”的师徒培养,他们至少有一点长处,那就是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比如说这个色温的概念就是了。

  对比颜色用的色温表是工业部的人请赵阿洛用珍贵的颜料画出来的,很不准确,不敢说就与真实色温一一对应了,但至少提供了一个可对比的标准。

  通过估算色温,虽然他们暂时无法做出太多的调整,但至少当做出一锅废品的时候,他们查看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或许能指着色温一栏恍然大悟地说:“这温度不对啊!”

  而且,学徒培养多了,说不定就能练出一个火眼金睛的,那可就赚大了。

  ……

  “师兄,测好了,这批铁锭,平均压痕直径1.3毫米。”一个穿着道装,不过撸起了袖子的年轻道士站起来,把一张表格递给旁边的一个穿长衫的书生。

  “好的,辛苦你了。”书生接过表格,又问了一句。“这是十四日即墨来的那批吧?昨天到的那批铸成标准块了吗?”

  道士指指旁边架子上摆着的一排小号铁锭,说:“好了,那些就是,昨天一到就铸好了,后天就能测试了。”

  书生点点头,说:“行,季公今天出去了,我带你做一下冲击测试。呃,这个测试有些危险,你把胸甲和头盔穿上。”

  “好嘞。”道士去旁边找了一套板甲穿上,两人开始忙碌起来。

  这里是一号工坊外面的一个简单的实验室,里面摆放着机械组做出来的两台“大国重器”。

  一台是硬度测试仪,结构非常简单,把铁锭固定在上面,然后转动手柄让高碳钢球压进去,根据压痕大小测试硬度。另一台是冲击测量仪,把钢球从不同高度落下来,测试要多高才能把铁锭砸断。

  两台仪器的测试精度都非常粗糙,但至少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上,能够产生一系列可对比的数据。

  其实这实验室还缺了一台重要仪器:拉力机,用于测试材料的静态强度。但这拉力机对机器本身的强度要求比较高,机械组还在折腾,暂时没搞定。好在钢材的硬度和强度有很明显的相关关系,所以暂时测测硬度也就凑合用了。

  实验室由季国风负责,这两个人是他的“研究生”。其中那个书生叫董德水,是即墨乡下秀才,当初进了财政部,后来被派来武备组管理耗材。因为性格沉稳,账目处理得很细致,被季国风发掘出来,挖到实验室帮他做测试。而道士叫赵兴,原先是崂山上道士,经常去东海觅天台听王闻之讲课,领悟力很好,触类旁通,被王闻之推荐来东海“深造”,于是也被季国风拉进了实验室。有了这两人,季国风繁琐的日常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