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章 三章合一
��炉依旧平稳运行中。

  这就代表着运行完全没问题了,掌声又一次响起。

  随后就是等待着各项数据,这需要不短的一段时间,不过车间里可不空闲,厂长们趁着这个机会,终于开始肆意咨询了。

  厂子不同,问题也不同。

  譬如赵光群他们都已经去过燎原厂了,对自身锅炉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都有了了解,这会儿主要是问的施工,工期还有成本。

  赵光群就打听:“他们这个45蒸发量的炉子改造一共用了多少钱,成本多少,你们收多少?”

  按理说,这都是各厂的秘密,是不能说的。

  但这是80年代的夏国,大家亲如一家,根本没有隐瞒的想法,都不用供销科的王川华开口,张清江直接自己说了。

  “我们锅炉改动比较大,炉膛重新设计,还要更换鼓风机,所以花费比较大,成本是两万三千块,燎原厂的人工费是六千元。”

  当然,人工费其实收了他们4800块,不过这是前六个厂才有的待遇,许如意说了,后面来的都没有,所以,张清江根本没提这事儿。

  改成了什么样,大家有目共睹,其实早在问之前,赵光群他们这群算惯了经济账的厂长们,心里已经有个大概了,也有了预期。

  可有点不太一样。

  他预估怎么也要三万五千块,而且根据经验,实际会比自己的预期多一些,没想到居然少了?

  赵光群这些天可没闲着,虽然觉得燎原厂更合适,可也没少去夹具厂逛,跟北河厂的庞海他们聊天,听听他们对夹具厂锅炉的改造想法。

  经过对比,还是燎原厂更和他的心意。

  今天如果一切顺利,他肯定就签了,所以对价格格外敏感,但搞过施工的都知道,预算只有超的,怎么还能少了呢。

  他这队是王晓宇和办公室的李远征配对,李远征笑着说:“我们尽量使用了刀厂原本的东西,还从相关厂里要了点别人不要的东西,所以降低了成本。”

  他们上次改造就是这么改的。

  大家都不容易,关键的东西该买就买,不需要的就想办法节省下来。

  赵光群在心里又打了个对号,不但成本,连行事作风都符合他的预期。

  而其他团队那里,虽然人数不等,但一样的热闹。

  许如意也忙了起来,如同罗小华这样的,他们没有事先准备到,有些问题技术员回答不出来,许如意就被叫着各处给他们解疑。

  就这么着,本来挺枯燥的验收,时间也过的很快。

  ()  直到负责验收的工作人员小胡,匆匆跑了出来,冲着张清江说:“数据出来了。”

  大家一下子静了下来,全部盯在小胡身上,他手里拿着张纸,张清江立刻接了过来,匆匆扫了一眼,脸上马上就露出了笑容。

  “蒸发量从45到8t/h,我们符合预定标准了!”

  “锅炉效率从原先的609打到了813!”

  “压力提高了02,炉渣含碳量从261降低到了077!飞灰含碳量从522到了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