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章
br />   [这个和明朝的提学御史有一点点像]

  [大佬啊,什么都没听说过]

  【确实很像,刚才说过清朝仿明朝建制,很多地方都一样,在清朝,提学御史是提督学政的曾用名,在雍正四年才改名的。不过这个不用记,纯纯课外拓展知识。】

  秦,前221年(始皇帝元年)。

  李斯飞快地提笔记下这句话,他早觉得有什么朦朦胧胧的东西要破土而出,可一直想不明白。

  忽然他站起身,连沉重的书案都踢歪了。

  李斯很激动,小辰娘子乃至后世之人都有“教材”“课本”,学的也局限于上面的内容,许多知识根本不用学习,感兴趣的才会另外拓展。他们没有小辰手中那种神奇的学习用具,那么是否可以仿照后世的方法建立学校庠序、规范教材,令百官百吏黔首六国遗民向学之人学习呢?

  不过这得从长计议,李斯看着面前小小的天幕,感兴趣中带着jing惕。小辰娘子似乎不知道他们这些先人可以看到天幕,说话的方式和内容都是面向同为后世之人的“粉丝”“朋友”“宝贝”们的。

  这对他们来说不是好消息,因为天幕相当不可控。如果可以选择,李斯宁愿后世之人才是幕后黑手,毕竟看小辰娘子和那些字幕的主人对他们大秦尤其是陛下颇有好感,基本可以判定不会对大秦不利。

  【督抚之下,各省均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设布政使、按察使各一人。布政使又称藩台,主管民政、财政和人事大权;按察使又称臬台,主管司法、刑狱,兼领驿传。这都是地方监察机构的一部分。】

  【说完清朝的总督和巡抚,我们就来看一看清朝的道制。清代道制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明代的影响,道制沿革略微有一些些复杂。】

  【刚开始道是省级的派出机构,规制较为混乱。道设道员,为省藩、臬二司与府、厅中间一级的地方长官,各省无定员。道有分守道与分巡道,分守道专管钱谷,分巡道专管刑名。】

  【就跟河道总督,漕运总督一样,道也有有专职道,专管一省某方面的事务,如粮储道、盐法道、兵备道等。】

  【司、道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守、巡各道的合称,都是监督府、县的,通称“监司”。司、道虽不及督抚地位高,但都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都自有办事衙门。至乾隆年间,有了固定治所,成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清朝的边疆特别行政区管理制度也等遇到有关的题再说吧。我们来拓展一番清朝基层管理机制。大家听过保甲制度没有?】

  [秦朝的?]

  [只听过保甲法]

  [保甲制度就是保甲法吧]

  宋,1071年(熙宁四年)。

  王安石看着天幕,这保甲法是变法中很紧要的一环,如果小辰姑娘能详细说说就好了。就算他的变法失败他也不后悔,他曾为大宋拼尽全力,这就够了。

  【保甲法不能单纯地和保甲制度混为一谈哦,但确实很相似,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周礼·地官·遂人》有这样的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郑。五家为伍,伍为之长,什伍为里,里置有司。”经过管仲完善,商鞅发扬光大,保甲制度广泛应用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