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九章
分税制好像就说过打破地域隔阂,把各地的市场汇拢在一起……和兔朝这一比,咱们现在这划区销售、打击私盐的行为竟显得这般小气。&34;

  朱橚问: “可是,云南的盐运到山东,这路上的运费可贵得很,便是在兔朝,这千里迢迢运来的盐应该也竞争不过山东本地啊?&34;

  朱元璋又一次酸溜溜的道: “忘了他们有物流吗?我做不成的物流运转之妙法被他们发扬光大,定是搞出了极其低廉的成本可以往来交通。哎!咱老朱又何尝不想各地心连心呢?还不是递运铺都办不起来,行不通啊!&34;

  【再有就是,第五琦改革盐法,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国家军费开支增加,不得不想方设法赚小钱钱。

  改革后,仅1年,便为朝廷增加了40万贯的收入。这笔钱,地方政府也眼馋呀。所以,当地方节镇强大时,中央根本管不到它们,它们自己收当地

  的盐业税,并用盐税的钱养兵。

  唐王朝一度曾把盐税的钱完全收归中央,可是又无力负担养兵支出,就再次把盐税下放给了地方节镇。

  此行为,也无形的继续加深了盐销售区彼此划界的现象。这块地儿,是俺来收保护费的!】

  “忒得难听,像什么拦路抢劫之人一般。”老朱不悦道。虽然那说的是藩镇,但是能只听藩镇的事情吗?那后辈,肯定在暗暗点他们中央政府!

  【唐宋改革后,工商业的税越来越引人注目。宋元两代都出现了“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每年收的钱,盐课办着多一半&34;之类的说法。

  忽必烈为了使征税权“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诸侯的财政,决定设立中央直辖的“转运司”系统,建立“盐引”制度。

  通常,我们对盐引这个概念仅停留在,它是如同“飞钱”一样,支取盐的某种凭证。

  但实际上,元代的“盐引”有着与唐宋截然不同的含义

  ,即——所有的“盐引”均由中央户部统一印造、管理、发行。地方不再具备发行盐引的权力。

  国家规定一张盐引可以兑换多少盐,又规定“引、盐不相离”。所有和盐有关的行为都必须以盐引为凭证。

  元朝把它彻底推广到了全国,而不再像两宋一样,仅在两淮等地实行“钞引盐法”。

  如此,户部发行多少盐引,自然就知道了全国可以统一调配的盐的数量,和最终该上缴中央财政的钱。】

  朱元璋: “元世祖的集权也是从妥协开始,像山东盐课,他刚定了盐课之法,就把这管理之权交给了益都世侯李瑄。直到第二年,李瓊起兵谋反才将课税隶属山东都转运司。朱允蚊,你看看他,他对付一个世侯都比你谨慎!你猴急些什么!&34;

  朱棣在旁道: “忽必烈可是世祖呢。”

  朱允炆: &34;……&34;

  【有了盐引,还得有行政单位“盐转运司”的配合。元代转运司忽必烈时兴起,又在忽必烈时衰落。

  其原因,我们可以直接来看明洪武年间的行政改革,会更清晰明了。按照大明会典,明朝的盐政机构从省到州县,大概是这样的。

  xx都转运盐使司→xx分司→xx盐课司xx盐课提举司→xx盐课司都转运盐使司有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