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一章
个正式受理百姓□的机构部门。可是元朝很特别,它的中书省有别于以往所有政权,奏折是中书省“处理”后,才呈奏。只有枢密院、御史台等个别机构可以和皇帝直接对接。

  无疑,元代所有的□□,都将会被截留在中书省这一道环节。皇帝很难体察下情。

  朱元璋极为重视百姓的声音,这是他的经历所致的,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一个乞丐是怎么当上皇帝。

  早在至正24年,他就说过: &34;治国之道,必先通言路。夫言,犹水也,欲其长流,水塞则众流障遏,言塞则上下壅蔽。”】

  老朱品鉴了一番自己的话。今天也是被自己帅到的一天。

  他再度锐评自己的锐评: “唐太宗虽颇有眼界的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他又如何能做到,像咱一样天天触摸水呢?&34;

  【大明建国不久,皇权和相权的争夺就已经开始了。

  洪武3年3月,朱元璋设立察言司,受四方章奏——这是通政司的雏形,意在剥夺中书省对奏疏的绝对控制力。

  这个改革在7月终止,察言司只活了4个月就寄了。

  12月,朱元璋看了一个儒士严礼的奏疏后,和左右侍臣讨论起元代的得失,言辞再次剑指中书省:

  &34;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今创业之初,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而犹欲效之,

  可乎?&34;

  洪武10年6月,他再次强调&34;广言路,求直言”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天下臣民,凡言事者,实封直达朕前”。

  这实在太疯狂了!是历朝历代所未有之规定!

  即便以往曾经有小民可以向上诉冤情,中间不可避免的有多道手续要过,有多个人要看。可朱元璋竟不想要官员参与,奏疏封好,你们当个快递员,我老朱全权负责拆阅!

  什么概念呢?

  据吴晗教授统计,洪武16年9月14日到21日,8天里一共有1666个奏疏,3391件事,平均每天要

  处理4238件。

  朱元璋这种精ax可以搞,他一生要强,凡小事、必以闻的儿子朱棣算是圆满复刻。后面的皇帝基本上都不太ok。实在是能力跟不上,内阁的出现也就自然而然了。】

  子承父志的朱棣骄傲了吗?

  他当然很骄傲。

  可他也在同时想起了杨士奇。他并不希望杨士奇把君权夺掉。但有个吊诡的故事是,杨士奇辅佐的人是堡宗…

  【这无比强势的发言,就是朱元璋特意下谕旨,对中书省的人说的。我要对你动刀子了,你什么意见?中书省:…

  7月,察言司的升级版本通政司上线。从此以后,明代的一本奏章的心路历程都基本上长这样:

  题本、奏本→通政司收→(内阁)→皇帝处理→对应的六科给事中审阅奏疏,如有问题,则行使封还驳回之权(皇帝你再看看)→通政司发→各衙门执行】

  朱樉:“那个摆宗,他不干活,又不让内阁补人一起干活,看来那位叶首辅的精力着实惊人,有爹和太子您的风范呢。&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