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七章
杨士奇:&34;自古国家兼用南北士,长才大器多出北方,南人有文多浮。&34;——后两句纯属屁话和借口了,你在骂你自己吗?
第一句在永乐朝的实权尚书籍贯分布看,是客观的、合理的。蹇义、吕震、宋礼、吴中、赵肛、李庆、刘观都非南人。
杨士奇在这件事上,展露了他作为名臣的风范,真心实意的为国家思考而不为家乡谋更多福利。
不管他在别的政策上有什么不合理之处,就这件事,做的真好。也算小小的背叛了自己的屁股利益。】
朱元璋和朱棣,此时一同点头肯定:
&34;此事之上,是极好的。&34;
别说他们了,便是那郁新,一时也是暗暗惭愧:吾弗如也!
【仁宗问:“具体咋搞?”
杨士奇:“糊名,写南北,南取60,北取40”
r/≈gt;
——仁宗或许是被杨士奇的第一句“南北兼用”说服的,但他的感慨亦是真知灼见,知道这不是什么增大两地歧视,而是会促进北方文教兴起。
很可惜,仁宗马上就死了,没能看到这项好政策落第。幸运的是,人亡政未息,他儿子朱瞻基帮他落实了。】
朱棣展颜道:&34;好圣孙!&34;
朱元璋也展颜道:“好圣孙!”
两父子一时:&34;……&34;
不得不说,这对父子还真是相似,都是看儿子哪哪有些不顺眼,看孙子,哪哪有些好地方。
【4、宣宗落实。
宣德2年,南北正式分开取士,也就在这一年,一位山东学子拿到了头名,杨士奇感慨道:“未有北士占首选者,有之,实自今始。&34;
无论怎么看,这件事对北方学子都是极大的振奋。
只要给了机会,他们不比南方差!
后来,杨士奇等人进一步改革,正统4年时,演变成南55,北35,中10(堡宗的年纪根本不可能做出这种大的抉择,这是三杨辅政的功劳)。
中卷的划分照顾到了南直隶内部庐州等市教育落后的问题,把它们从南卷里分割,并入中卷。】
朱元璋此时点头:“估计等发展到最后,就是兔朝那样,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名额,每个省分开取士。在这点上,元朝也算有其见解之处。&34;
元朝也是分省取士。
但朱元璋又轻蔑一哼:“不过像元朝那样,按民族分四等人取士,便是那番邦之人,压根不懂民族融合的道理了。&34;
【5、景泰元年短暂反弹取消南北
赶鸭子上任的景泰帝还不知道当皇帝的道道弯弯,大理寺左寺丞-江西-李奎进言:
往年进士多为名额所拘束,沧海遗珠啊!
陛下登基之初,该广收贤才啊!我们该效仿永乐年间的惯例!只要三场文字合格,不论多寡都取哇。
景泰:他说的好有道理,还拿我英明神武的祖宗举例。
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