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第二十二章 P3
�能的埋伏对方的行进路线。充分利用对方要援城的焦虑心态,包抄,切割对方。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最开始,他为什么会被北京吸引过去?

  他想攻克北京。

  可从他后来又能和燕军对峙6小时看,郑村坝是囤积了重兵的。相当于,李景隆临时又改变了想法。他既要克城,又要打援。

  也就变成了第三种情形,真围点,真打援。

  玩第三种的,太少了,那都得天纵之才才玩的起。比如后来有场著名战役,它的战略思想就是非常规的平分兵力,靠真打城来吸引援军,再真打援军。

  打法过于特殊,制定计划时,将领和指导人也因想法有差,来回反复通信多次才最终下定了决心。

  这样的神仙指导局。对将领,对士兵要求都非常苛刻。

  李景隆玩得了吗?那是必然玩不了的。】

  众人倒是在认真听这段分析。

  傅友德缓缓点头:“不错,这段话说得在理……前两种的思路,都是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以获得胜利。也和这个后辈先前的分析相合了。

  而最后一种,两个方向,两场硬仗,犯了分兵大忌。臣以为,当时做这个决定又打赢的将领必是完全揣摩透了对方将领的所有心思和行军动态,手下之兵又精中之精,才敢行此险招……曹国公,汝尚且不知燕王何在,焉敢如此托大?”

  朱元璋听了这一段,先时的气倒是消了不少,评价道:

  “这后辈,别的时候,促狭太过!唯独在说到打仗时,颇展现了些能耐!”

  虽然那能耐显然不是这后辈的。

  但这些神妙之语,后辈能转述出来,便是其能为了。

  李景隆低头受教。这次受教,心悦诚服。

  朱棣也在沉思。

  这个围点打援的打法,古也有之,昔日汉光武帝刘秀诱攻巨里便是此思路。

  但上面说的,显然是后人系统总结过的。虽然后辈说的较为浅白,实际打起来肯定不是什么兵多兵少就能简单决定。可这种调动敌人的作战思想,符合前面说过的运动战。

  尤其是第二种吃掉有生力量的说法,又有点歼灭战的味道在。

  运动……马……

  后辈说的最多夸的最多的是我对马匹的运用,可是骑马并不是每个士兵都能学会的技能,总归会有步兵,也总归会有步兵对战骑兵的战法。

  后来的人是如何做到保持全军的机动力呢?

  会是……战车吗?

  一种,速度堪比马匹的战车?

  600年后,便能出现这样惊世之物吗?

  【玩不了的李景隆这样玩的后果是灾难的。

  他更多的是因为重视燕王而被动的做出部署,而非从战略层面进行考量。

  非但如此,当他试图打援时,还输了心理战。因担忧被偷袭,消耗己方战斗力。

  原本是猎人,却把自己都当成了猎物。这还怎么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