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第五十一章 那个养家糊口的男人
r />
这是多数人的观点。
谭三娘听得着急,梁萤却没有跟她们讲大道理,只采取了反向操作,令谭三娘彻底见识到了什么叫有效沟通。
梁萤是这样跟她们说的,“公家开办女学,且不用缴纳束脩,除了自带饮食外,花不了咱们一枚铜子儿。
“像六岁大的女娃,留在家里头能有什么用呢,又帮衬不了什么,若是送到学堂里去,那里有女先生和婆子给看管着,上午送去,下午领回来,岂不省事儿?
“谁家里头的妇人能闲着呀,织布做家务侍奉公婆忙得脚不沾地,把孩子送到学堂一呆就是整日,只需早晚接送,还没人耽误干活,有学堂免费带娃,这样的便宜,你们会忍着不占?”
听到这话,众人皆笑了起来。
一妇人道:“这倒是真的,六七岁的娃皮得很,大人忙着生计,哪有闲心管他们?”
梁萤:“所以丢到学堂里省事呀,有婆子给看管教养,自己带上饭食到学堂,中午伙房伺候,下午再接回来,一天就这么过了,总比缠在身边应付来得好。”
她这一说,妇人们七嘴八舌议论开来,似乎都觉得可行。
一些妇人要收拾家务,还得做刺绣或其他生计,有孩子在身边总是需要分身去看管的,直接丢到学堂确实省事,且还是公家的学堂,有公信力,也无需担忧出岔子。
换一个角度,把学堂当成托儿所,妇人们的接受度一下子就高了起来。
也有人觉得去学堂的作用不大,以后始终得嫁人,就算再有学识,最后也不过是在后宅相夫教子。
梁萤再次反向操作,说道:“这位大娘目光短浅了,我就只问你,两位同等的姑娘,一位能写会算,一位是文盲,你若是男儿郎,可愿娶谁呀?”
那妇人被问住了,“这……”
她旁边的年轻女郎应道:“自然是娶有学识的好,就算是相夫教子,做娘的肚子里有墨,教出来的孩子也不一般。”
梁萤赞道:“就是这个道理,家里头养一个能写会算的闺女,以后不用再求人写家书,就算她出嫁了,一个会识字有学识的女郎,挑选的夫家跟没有学识的姑娘会一样吗?”
谭三娘现实道:“就算讨彩礼,也得多讨些。”
坐在矮凳上的老媪摆手,“终归是夫家的人,娘家能把她养大就不错了,还盼着供养她上学堂,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对啊,肚里再有墨,以后也会到夫家去,于娘家来说没有多大的用处。”
“我觉得,女郎家,还是学操持家务,会女红来得实在。”
梁萤笑着摆手,“你们不愿自家闺女去学堂,无非是觉着是给夫家养的人,可是咱们永庆郡跟朝廷不一样,女儿家只要有秀才的功名,以后也是能在郡里做书吏的。
“做书吏有月俸拿,靠自己就能养家糊口了。
“不仅如此,供养出来的娘家人还能免赋税,每年还有太守府给的钱粮补贴。就算闺女嫁到别处,只要在职,这份供养就会一直给娘家人,而不是夫家。
“这样娘家就不会白养姑娘了,说不准以后光靠一个姑娘就能养老了呢,你们说这划不划算?”
谭三娘听得着急,梁萤却没有跟她们讲大道理,只采取了反向操作,令谭三娘彻底见识到了什么叫有效沟通。
梁萤是这样跟她们说的,“公家开办女学,且不用缴纳束脩,除了自带饮食外,花不了咱们一枚铜子儿。
“像六岁大的女娃,留在家里头能有什么用呢,又帮衬不了什么,若是送到学堂里去,那里有女先生和婆子给看管着,上午送去,下午领回来,岂不省事儿?
“谁家里头的妇人能闲着呀,织布做家务侍奉公婆忙得脚不沾地,把孩子送到学堂一呆就是整日,只需早晚接送,还没人耽误干活,有学堂免费带娃,这样的便宜,你们会忍着不占?”
听到这话,众人皆笑了起来。
一妇人道:“这倒是真的,六七岁的娃皮得很,大人忙着生计,哪有闲心管他们?”
梁萤:“所以丢到学堂里省事呀,有婆子给看管教养,自己带上饭食到学堂,中午伙房伺候,下午再接回来,一天就这么过了,总比缠在身边应付来得好。”
她这一说,妇人们七嘴八舌议论开来,似乎都觉得可行。
一些妇人要收拾家务,还得做刺绣或其他生计,有孩子在身边总是需要分身去看管的,直接丢到学堂确实省事,且还是公家的学堂,有公信力,也无需担忧出岔子。
换一个角度,把学堂当成托儿所,妇人们的接受度一下子就高了起来。
也有人觉得去学堂的作用不大,以后始终得嫁人,就算再有学识,最后也不过是在后宅相夫教子。
梁萤再次反向操作,说道:“这位大娘目光短浅了,我就只问你,两位同等的姑娘,一位能写会算,一位是文盲,你若是男儿郎,可愿娶谁呀?”
那妇人被问住了,“这……”
她旁边的年轻女郎应道:“自然是娶有学识的好,就算是相夫教子,做娘的肚子里有墨,教出来的孩子也不一般。”
梁萤赞道:“就是这个道理,家里头养一个能写会算的闺女,以后不用再求人写家书,就算她出嫁了,一个会识字有学识的女郎,挑选的夫家跟没有学识的姑娘会一样吗?”
谭三娘现实道:“就算讨彩礼,也得多讨些。”
坐在矮凳上的老媪摆手,“终归是夫家的人,娘家能把她养大就不错了,还盼着供养她上学堂,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对啊,肚里再有墨,以后也会到夫家去,于娘家来说没有多大的用处。”
“我觉得,女郎家,还是学操持家务,会女红来得实在。”
梁萤笑着摆手,“你们不愿自家闺女去学堂,无非是觉着是给夫家养的人,可是咱们永庆郡跟朝廷不一样,女儿家只要有秀才的功名,以后也是能在郡里做书吏的。
“做书吏有月俸拿,靠自己就能养家糊口了。
“不仅如此,供养出来的娘家人还能免赋税,每年还有太守府给的钱粮补贴。就算闺女嫁到别处,只要在职,这份供养就会一直给娘家人,而不是夫家。
“这样娘家就不会白养姑娘了,说不准以后光靠一个姑娘就能养老了呢,你们说这划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