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3章:孟轻舟的气度
际电影节获奖,16日,《白日焰火》的百度搜索指数出现高点,达到325873人次,4天之后下降到12641人次。3月21日影片上映,22日百度搜索指数达到219782人次高点。至4月14日下线时,指数下降到23931人次。发行方公布影片的微博后台数据显示,线上活动人群竟有超过一亿人次之多。

  再看《推拿》,2月16日百度搜索最高点指数仅仅14009人次,4天后甚至跌到了2000人次以下。11月22日晚获“金马奖”,次日百度搜索指数也只有25906人次,此后便急剧下降,直到上映首日28日,才又达到15672人次。

  说明从一开始,《白日焰火》的关注度就远远高于《推拿》。在排片方面,《白日焰火》上映首日排片率17.36%,此后10天当中,排片一直处于18%的高位,甚至与两部好莱坞大片形成抗衡之势,最终获得引发轰动的过亿元票房,而《推拿》排片率首日只有3.05%,次日便下降到不足2%并一路下滑,最终仅获得360万元票房。

  二者在市场上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回顾两部影片的市场之路,不难发现,答案就在营销理念及其具体运作当中。

  对于艺术电影来说,《白日焰火》的营销堪称“典范”,其营销具有几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其一,剧作阶段提前渗入营销元素。影片出品方“幸福蓝海”在剧本阶段就已经开始介入并提供意见,编剧兼导演刁亦男坦承,为了获取投资者信任,剧本的主要修改都是为了增加商业性元素,包括片中的男女情感线索都是后来加入的。历经几年沉浮,最终版本与初稿已差异极大。

  其二,专业营销团队发挥关键作用。片方聘请了国内知名电影营销公司“光合映画”全面负责国内营销,更由国际营销公司运作影片出国参赛并进行电影节形象公关,事实证明这对于影片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并最终获奖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获奖则成为了营销链条的起点,最强劲的动力。

  其三,面向市场定位影片。在前期宣传中,营销公司有意回避了影片的文艺片定位及其黑色电影风格,而是刻意强调“犯罪、爱情”等吸引观众眼球的类型化商业元素,这一策略事实证明是最关键的一点。

  其四,立体整合营销;既有通过报刊、电视栏目等传统媒体的常规宣传,也有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营销;既有在线票务网站、app客户端、名人微博、微信等线上媒体的营销,也有线下落地的实体店营销,甚至还利用热门电视综艺节目(《我是歌手》)进行借势捆绑营销。

  影片的营销成本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几乎与制作成本1:1持平,这样的比例已经与商业大片相近,在艺术电影中是极其罕见的。

  相比而言,《推拿》的营销显得简单而仓促。

  影片发行方“蓝海世纪影业”、“恒大影视”、陕西文投(影视)投资有限公司都是电影投资、发行领域的新军,缺乏营销运作经验,而本片恰恰由片方自主发行,并未延聘专业营销公司。

  由于映前宣传仅有一周时间,主要采用的仍然是传统形式,主创先后在南京、广州、成都、西安、北京举行多场观影及影迷见面会,这种传统跑场方式不能说完全无效,但毕竟辐射范围小,且单场见面会影迷的热情常常造成发行方的盲目乐观,出现对市场需求的严重误判。

  其次,营销中对影片的定位相对模糊,主打的仍是文艺片概念,各种访谈也围绕“盲视觉”等艺术专业问题展开,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难以产生观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