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239 弹劾
�说了一阵,逗得她眉头舒展,李太后心想,此事她可以揭过,但柳贺此人已经不适合留在天子身侧了。
李太后思索了一阵,忍不住想,张居正平日一副为天子效忠的模样,却连一个门生都舍不得舍弃。
她虽信重张居正为天子治理这天下,心中对张居正却很是防备。
可惜天子不懂她一片苦心,将张居正的门生当作好人,反倒把她当成恶人。
“太后娘娘。”
李太后一卷佛经还未抄完,便听服侍她的太监来报:“今日文官们纷纷上疏,要陛下惩治奸佞——”
这一日,文官的上疏竟有几十封。
其一要天子及太后约束宫中太监,正德朝时刘瑾之祸令京中官员人人自危,如今出了这沈和,他权势远不如刘瑾,然行事却极有刘瑾当年风范。
一位官员直接上疏道:“慈宁宫内侍敢矫旨,实是太后约束不力,太后虽为天子之母,然朝政之事却应归天子。”
这封疏一上,天子直接把上疏的官员踢去了广东布政司,但这人走归走了,疏的内容却传遍了整个京城。
天子一踢人,官员们个个来劲了。
我说错了吗?没有。
那天子为何踢人?
就是不想听官员的劝告呗。
继续上疏。
有官员弹劾武清伯李伟,说他不是东西,天天不干人事。
也有官员说,《育言报》使天下读书人畅所欲言,沈和一把火将文章烧了,就是不将天下读书人放在眼里,今后太后和天子若要招亲信的太监,能否别招这种文盲?简直丢太后和天子的脸。
这人又被下放了。
总而言之,官员们上疏的多数内容都是要太后不插手朝政之事。
今日是礼部倒霉,好在柳贺这礼部尚书能刚。
明日若轮到刑部、户部及其他衙门呢?
何况就算当年嘉靖这般蛮不讲理的帝王,也没有派太监去找六部麻烦的。
总结下来,李太后也不是不能管事,但管事的水准不要太低。
因着这些上疏,李太后直接称病,天子见此极为担忧,日日去李太后宫中认错,李太后却不肯见他。
天子一气之下,便将上疏的官员能踢的都踢走了。
京中一时之间出现了许多空缺,倒令吏部十分忙乱。
然而官员们的上疏却未就此停止。
官员们本就觉得李太后管得太多,她插手天子日讲倒也罢了,毕竟为母者总要为子计,可《育言报》这一出却着实得罪了一众文官。
沈和何至如此猖狂?不正是倚仗着太后之势吗?
连翰林都敢动手,下一回是不是就得对阁臣、对首辅动手了?
何况沈和犯的不是别的罪,而是矫旨之罪,难道天子之母便能矫天子之旨吗?
圣旨代表着什么?代表着皇权。
假冒圣旨是其一,�
李太后思索了一阵,忍不住想,张居正平日一副为天子效忠的模样,却连一个门生都舍不得舍弃。
她虽信重张居正为天子治理这天下,心中对张居正却很是防备。
可惜天子不懂她一片苦心,将张居正的门生当作好人,反倒把她当成恶人。
“太后娘娘。”
李太后一卷佛经还未抄完,便听服侍她的太监来报:“今日文官们纷纷上疏,要陛下惩治奸佞——”
这一日,文官的上疏竟有几十封。
其一要天子及太后约束宫中太监,正德朝时刘瑾之祸令京中官员人人自危,如今出了这沈和,他权势远不如刘瑾,然行事却极有刘瑾当年风范。
一位官员直接上疏道:“慈宁宫内侍敢矫旨,实是太后约束不力,太后虽为天子之母,然朝政之事却应归天子。”
这封疏一上,天子直接把上疏的官员踢去了广东布政司,但这人走归走了,疏的内容却传遍了整个京城。
天子一踢人,官员们个个来劲了。
我说错了吗?没有。
那天子为何踢人?
就是不想听官员的劝告呗。
继续上疏。
有官员弹劾武清伯李伟,说他不是东西,天天不干人事。
也有官员说,《育言报》使天下读书人畅所欲言,沈和一把火将文章烧了,就是不将天下读书人放在眼里,今后太后和天子若要招亲信的太监,能否别招这种文盲?简直丢太后和天子的脸。
这人又被下放了。
总而言之,官员们上疏的多数内容都是要太后不插手朝政之事。
今日是礼部倒霉,好在柳贺这礼部尚书能刚。
明日若轮到刑部、户部及其他衙门呢?
何况就算当年嘉靖这般蛮不讲理的帝王,也没有派太监去找六部麻烦的。
总结下来,李太后也不是不能管事,但管事的水准不要太低。
因着这些上疏,李太后直接称病,天子见此极为担忧,日日去李太后宫中认错,李太后却不肯见他。
天子一气之下,便将上疏的官员能踢的都踢走了。
京中一时之间出现了许多空缺,倒令吏部十分忙乱。
然而官员们的上疏却未就此停止。
官员们本就觉得李太后管得太多,她插手天子日讲倒也罢了,毕竟为母者总要为子计,可《育言报》这一出却着实得罪了一众文官。
沈和何至如此猖狂?不正是倚仗着太后之势吗?
连翰林都敢动手,下一回是不是就得对阁臣、对首辅动手了?
何况沈和犯的不是别的罪,而是矫旨之罪,难道天子之母便能矫天子之旨吗?
圣旨代表着什么?代表着皇权。
假冒圣旨是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