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224 见王锡爵
�城,京城却有哥的传说。

  不管旁人想法如何,他是意志坚定之人,只做自己必须做的事。

  这一期《育言报》,柳贺因写农事所得受到满朝瞩目,论科第,满朝文武没有能与他相较者,他都如此重农,日后官员士绅谁若对农事不屑一顾,旁人便要问一句,您科第如何?在朝中又当什么官?

  有柳贺带头,官员士绅看《育言报》时便对农事多了一份关注。

  事实上,到了万历朝,朝野内外已经有了对农与商的争论,农为本,而商获利甚多,许多士绅便提出,要农商并重。

  这种理论本身无错,但商之所以为时人所弃,也有商人狡诈之因。

  试想一下,百姓一年在地里刨食,辛辛苦苦不过挣了几两银,商人一倒手便能赚取许多利润,粮食丰收时便联合抑制粮价,致百姓丰年比贫年日子更难过,到了百姓家中无粮时,商人们又坐地起价,令百姓以数倍价钱购买粮食。

  商人本身是不生产的。

  柳贺上辈子看过一部电视剧,剧里说,百姓们吃着商人辛苦运的粮,没有商人吃不上饭、穿不上衣,这就不知将农民与织工放在何处了。

  商人在大明为最贱,便是贱在此处。

  《育言报》眼下已经有了争农与商的苗头,柳贺觉得,可惜这个时代的信息实在不发达,不然就将各种作物收购价几何在报上标注清楚了。

  而后一期《育言报》终于将柳贺《乡居小记》一文登了出来。

  到了此时,即便沈一贯有意见,也不得不闭上嘴巴。

  柳贺眼下是公认的文坛大家,《育言报》所收稿件一向是择优登载,柳贺文章发在此处,《育言报》便不可能弃他而取旁人。

  何况这篇《乡居小记》描写可谓意境深远。

  经柳贺那篇《祭师文》,天下读书人知晓,镇江府丹徒县有一位孙夫子,而《乡居小记》一文则将柳贺家乡美景写出,此地有山有水,可远眺长江,渡口游船如织,绿树葱葱,百姓安宁,经他所写,镇江府的美景跃然纸上。

  柳贺极少写散文,这篇《乡居小记》不似他从前文章那般棱角分明,但一篇读完,却有一股清新之感扑面而来,令人心中欢快。

  “柳泽远文章已是大成了。”

  “此人投身官场倒是可惜,若一心写文章,史书上必能有他姓名。”

  “好文难得,自《祭师文》后,便是这《乡居小记》最合我心意,泽远他回乡有空闲,不写上十篇八篇怎么能行?”

  听黄凤翔这般说,罗万化不由笑道:“鸣周兄,你且放过泽远吧。”

  黄凤翔道:“待泽远回京,我定要他将这文章抄录下来,赠一份予我,文章大家的文稿,日后可作为传家宝,一甫兄也叫泽远赠一份。”

  罗万化也有些意动。

  ……

  柳贺忙了一阵农事,王锡爵的信又到了,他便抽出空来去太仓拜访。

  他与王锡爵约定了某日到,镇江府离太仓不远,一日也够了,王家是太仓豪富,王锡爵任吏部左侍郎后,在太仓一地,王家更是说一不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