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114 筛落
�卷应当是张敬修的没错,去年乡试后,张敬修中举一事就惹来了朝野上下议论,到了会试时,京中就已疯传张敬修这一科必中。

  张居正有五子,长子张敬修先投身科考,不出意外的话,他之后几个儿子也将一一走科举之途,张敬修是否能中,满朝文武都在看着。

  只是眼下众人摸不清张居正的态度,不知首辅大人对此是默认还是放纵。

  柳贺觉得,即便这是张敬修的考卷,在谢姓阅卷官告知自己的那一刻,这张考卷就注定被筛落。

  他与谢姓阅卷官毫无

  交情,若是只因张相公子之名就取中对方,那就是平白将把柄送出。

  更何况柳贺并不确定这考卷到自己手中是无意,还是出于刻意。

  负责分卷的是中书舍人,朝廷虽然严令分卷官不得查看考生信息,但焉知考卷在分至柳贺这一房时经历了什么样的流程?

  要知道,在这一科会试的同考官中,只有柳贺是张居正的门生。

  ……

  柳贺与其余同考官一道,将荐卷与备卷呈给了吕调阳与王希烈。

  他所荐的本房佳卷,是一文辞平实通畅、读来令人意犹未尽的考卷,这考生文采并不是绝顶风流,但文中道理意味深长,足以见其经学功底扎实,且这考生二、三场文章也极是出众,极少有夸夸其谈之句。

  “柳中允荐卷在此,便与田编修、徐编修几位的荐卷中选出《诗》一房的经魁。”

  《诗》一房向来由副主考审定,几人商定之后,《诗》一房的经魁便选了柳贺取中的那位考生。

  其余四经的经魁也在众考官商议之下选出,吕调阳当主考时不如张居正霸道,他定排名时有商有量,也会听取同考官们的意见。

  到了拆卷填榜时,柳贺才发现,自己取中的士子名为孙鑛,乃是他乡试座师孙铤的弟弟,孙铤前几年过世,被追封为礼部尚书,他的大兄孙鑨曾任光禄寺卿,如今因疾在家。

  填榜填到最后,三百士子排名已定,众考官皆是耳聪目明之人,自是一眼看出有一人似乎不在榜上。

  张居正长子赴考这科会试一事早已传得沸沸扬扬,十七位同考官中,究竟是何人抑了张敬修的考卷?

  柳贺在榜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李三才。

  这一位可是东林党的干将,东林点将录上大名鼎鼎的托塔天王,连老师王锡爵都坑了一把的人物。

  看来王锡爵正是在这一科会试上取中了李三才的。

  吕调阳及王希烈公布考生排名时,这一科会试的帘内、帘外官都在场,众人都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但柳贺心中却忍不住猜,究竟是谁将张敬修的考卷分到他手边的?

  这一科会试的知贡举官是礼部左侍郎汪镗和礼部右侍郎丁士美,都是翰林出身,柳贺与两人并无愁怨,丁士美对他还算亲厚,应当不会动手坑他。

  无论如何,若那份考卷真出自张敬修之手,柳贺的确已经将之筛落了。

  ……

  出了贡院,回家之后,柳贺连澡都没有急着洗,进了书房就给张居正写了一封信。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