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046 提学御史
�如苏松之地,但苏松士子固然才华横溢,为人骄横者却也有不少,稍不如意便群聚讲学,甚至有妄议官府者。
他在这提学道衙门也是一日闲不下来,时刻有各府的豪族来访,以期为本族士子谋个秀才功名。
南直隶的提学道衙门并不在应天府,而是在常州府的江阴县,因南直隶合并了下江及安徽,需寻一处连接南北交通之地,这既方便提学巡视,也便于完成岁试与科试的考察。
耿定向很满意提学道衙门的位置,在江阴县内,他这御史官位最高,便是遇上常州知府,他巡查一省学道,知府也得先让三分,若是到了应天府,省城内有巡抚有左右布政使,且还有南京各部的官员,虽然南京的衙门都很清闲,是养老的好去处,可官员虽无实权,官阶及俸禄却都不低,得罪了任何一个都是麻烦。
相比之下,耿定向宁愿留在江阴。
耿定向喝完了茶,下人便呈上数卷文册:“大人,这是各府呈上的程文集,请大人阅览。”
耿定向扫了一眼,南直隶十四府四州的府试程文皆在此处了,还有如华亭、昆山及江阴这样的科举强县,连县试程文都塞了进来,耿定向也不好拒绝,尤其华亭县乃当今首辅徐阶的老家,他能一任南直隶提学御史,都是因为徐阶的保举。
各府州为何纷纷送来府试程文,自是希望耿定向能对本府士子网开一面,毕竟院试一场事关各府士子参加乡试的资格,各府参加乡试的士子越多,今后出举人进士的几率便越大。
耿定向进士出身,但他作学问时一贯欣赏纯实的文风,并不喜这种进呈程文的行为,但眼下各级科试出程文集已成为痼疾,并非他小小一个提学御史就能改变的。
耿定向先看最上面几册,这都是来自科举强府的府试程文,士子们果然文采出众,但耿定向看久了,便会生出一股华而不实之感,只觉得这些文章文辞固然漂亮,却不知平实典雅之美。
但耿定向也记下了数名士子,如无锡施策、苏州刘瑊、武进唐鹤征等人名。
尤其武进唐鹤征之文,一看便是大家风范,与旁人为应试而写的生硬文章截然不同,耿定向找来左右一问,与他一同来江阴上任的师爷笑道:“这唐鹤征乃是荆川先生先生之子。”
“原来如此。”
荆川先生便是唐顺之,这唐鹤征是唐顺之的儿子。
之后耿定向又看其他各府的文章,只能说江南江北士子实力差距颇大,江南士子的文章中,耿定向能选出数篇合心意的,江北士子的文章却只有寥寥几篇而已。
耿定向之后便翻起了镇江府的府试程文:“这镇江府虽地处江南,文章不如苏松多矣。”
不过他看了府试第一的文章觉得不错,之后才知姜士昌乃是姜宝之子,当上府试案首倒也实至名归。
“咦?”耿定向道,“这镇江府当真奇怪,府试第一仅有一篇文章入选,第二却有两篇文章。”
他先读姜士昌文章,于镇江府试的水平已有了基本了解,此刻再读柳贺文章,却觉两篇程文理通词顺,皆为不逊于姜士昌头篇的佳作。
“那为何府试第一是姜士昌而非柳贺,莫非是姜宝的缘故?”
耿定向觉得唐知府不会犯这种基础性错误,大明的官员要脸的还是多,即便本人相�
他在这提学道衙门也是一日闲不下来,时刻有各府的豪族来访,以期为本族士子谋个秀才功名。
南直隶的提学道衙门并不在应天府,而是在常州府的江阴县,因南直隶合并了下江及安徽,需寻一处连接南北交通之地,这既方便提学巡视,也便于完成岁试与科试的考察。
耿定向很满意提学道衙门的位置,在江阴县内,他这御史官位最高,便是遇上常州知府,他巡查一省学道,知府也得先让三分,若是到了应天府,省城内有巡抚有左右布政使,且还有南京各部的官员,虽然南京的衙门都很清闲,是养老的好去处,可官员虽无实权,官阶及俸禄却都不低,得罪了任何一个都是麻烦。
相比之下,耿定向宁愿留在江阴。
耿定向喝完了茶,下人便呈上数卷文册:“大人,这是各府呈上的程文集,请大人阅览。”
耿定向扫了一眼,南直隶十四府四州的府试程文皆在此处了,还有如华亭、昆山及江阴这样的科举强县,连县试程文都塞了进来,耿定向也不好拒绝,尤其华亭县乃当今首辅徐阶的老家,他能一任南直隶提学御史,都是因为徐阶的保举。
各府州为何纷纷送来府试程文,自是希望耿定向能对本府士子网开一面,毕竟院试一场事关各府士子参加乡试的资格,各府参加乡试的士子越多,今后出举人进士的几率便越大。
耿定向进士出身,但他作学问时一贯欣赏纯实的文风,并不喜这种进呈程文的行为,但眼下各级科试出程文集已成为痼疾,并非他小小一个提学御史就能改变的。
耿定向先看最上面几册,这都是来自科举强府的府试程文,士子们果然文采出众,但耿定向看久了,便会生出一股华而不实之感,只觉得这些文章文辞固然漂亮,却不知平实典雅之美。
但耿定向也记下了数名士子,如无锡施策、苏州刘瑊、武进唐鹤征等人名。
尤其武进唐鹤征之文,一看便是大家风范,与旁人为应试而写的生硬文章截然不同,耿定向找来左右一问,与他一同来江阴上任的师爷笑道:“这唐鹤征乃是荆川先生先生之子。”
“原来如此。”
荆川先生便是唐顺之,这唐鹤征是唐顺之的儿子。
之后耿定向又看其他各府的文章,只能说江南江北士子实力差距颇大,江南士子的文章中,耿定向能选出数篇合心意的,江北士子的文章却只有寥寥几篇而已。
耿定向之后便翻起了镇江府的府试程文:“这镇江府虽地处江南,文章不如苏松多矣。”
不过他看了府试第一的文章觉得不错,之后才知姜士昌乃是姜宝之子,当上府试案首倒也实至名归。
“咦?”耿定向道,“这镇江府当真奇怪,府试第一仅有一篇文章入选,第二却有两篇文章。”
他先读姜士昌文章,于镇江府试的水平已有了基本了解,此刻再读柳贺文章,却觉两篇程文理通词顺,皆为不逊于姜士昌头篇的佳作。
“那为何府试第一是姜士昌而非柳贺,莫非是姜宝的缘故?”
耿定向觉得唐知府不会犯这种基础性错误,大明的官员要脸的还是多,即便本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