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课
;一贯“习以为常”的态度,其中所含的意思,让所有观众都短暂失语了一瞬。

  春秋时期,不同位面中。

  所有人都已经把天幕调整到了自己面前,开始眯着眼在那张“分布图”上寻找,看那距离,几乎是恨不得把自己贴到面前虚浮着的小天幕上了。

  齐桓公看着齐那一小小块的地方,没什么觉得丢人的,反而很大方地笑了。齐一开始的地方也确实算不得什么,但他们终究还是称霸了,这反而是种功勋。

  李晓诗也正式开始了她今天的读书之路。

  “……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那么在春秋的时候,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34;

  把课前的提问重新打乱,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李晓诗学着历史老师的样子,在每一段课文都读出来后,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把这些书面上的东西告诉屏幕另一边的古人们。

  “春秋这个时期,可以从三个部分来看。这一点在课文的小标题上就可以看出来——首先是经济的发展,然后是王室衰微,最后是诸侯争霸。&34;

  讲王室衰微能理解,讲诸侯争霸也能理解,就是因为王室衰微了所以才诸侯争霸嘛!但是这个“经济发展”对春秋的局势有什么影响吗?

  许多只是听个热闹的人一脸迷茫。

  懂点行的则是琢磨起了李晓诗口中“课本”的记叙规律。

  后世的“课本”,对于这种编排,是有着特定的

  原则的,就像“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可能许多人看来这是并行的,因为周天子没有权威了,与此同时诸侯国又都很强,所以才有了春秋的局面。

  不过实际上,这二者之间是一个先后的顺序的——看着像是没什么区别对不对?但先后的顺序、却远比并行,对局势而言影响更深重。

  在许多对此有研究的观众正色起来准备认真“听讲”的时候,李晓诗也在把课本上的内容以及老师教的内容结合起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老师说,历史上所有的动乱时期,都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关系。经济学上,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东周会逐渐变成后世人所说的‘春秋’的原因。&34;

  李晓诗其实对这些特别专业的名词还不是很熟悉,但老师讲过的内容,她复述起来并不算难:“华夏自古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而经济发展不止是指商业经济,还有农业、手工业等。春秋时期,大家发现了铁,铁比铜便宜,还多,所以大家用铁制造农具、代替了之前的骨头石头木头,还开始使用牛来帮助耕地,这样一来,生产力有了提升,促进了大家开发新耕地、从粗糙耕地变成精细耕种,这也就让粮食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34;

  “生产力的提升,导致原有的土地制度不再稳固,井田制逐渐开始瓦解。”

  说到这儿,李晓诗是有点弄不明白的,老师没有太仔细介绍什么是井田制,只是当成随口一提的课外拓展,课本上也没有,所以她对这一点有点含糊,随口提了一句就盖过去了:“再然后,手工业也开始发展,大家铸铜、冶铁、纺织啊等等,那有人做就要有人买,所以也带动了商业的发展,金属货币也逐渐开始流通起来。&34;

  除却专门研究这类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