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 章 念奴娇11
��,我们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还是欠奉,想想就有些遗憾。

  说起来up有次看到了一个说法,说安史之乱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使中国从一个外放的王朝变得内收了,唐太宗时期万国来朝,异族也可以在朝为官,但由于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安禄山是异族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就逐渐深入人心了,于是后来变得越来越保守。

  这些话固然是一家之言,不过不少人感觉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历史好像就在走下坡路了,虽然后面有永乐盛世,但出了个堡宗,就e问就是国运吧。】

  唐朝。

  李世民难以置信地微微坐直了身体,一张脸疏忽沉了下去:“安史之乱的祸根竟然埋得这么深?!”

  那李隆基岂不是成了历史罪人?!大唐王室怎么出了这样的祸种!

  他气不打一处来,一家之言也好,祸及后世也罢,百代之后既然有这种说法,就由不得他不留心。深吸一口气,李世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食指轻叩桌面,他道:

  “虽然有些话语不甚分明,但这个‘科学’,后辈已经多次提到,如今更是直言其重要,我等是否也该筹谋一二了?”

  他这么说着,其实心里已然有了决断。殿中诸臣都是一路跟过来的,自然心知肚明,当下房玄龄便拱手道:

  “依老臣所见,不如仿照当年的稷下学宫,召天文、术算以及其他诸类人士入学,再择期考核,取长而用,陛下以为可否?”

  李世民微一颔首:“然。此策可算作一途,诸卿若再有良策,亦不妨直言。相关事宜,总要群策群力才好。”

  “诸卿,”李世民环视堂下,神情郑重:“为大唐谋盛强,为后世谋福祉,便在此间了。”

  君王的话字字入心,诸臣敛容,肃然下拜:“臣等谨受教。”

  明朝。

  朱元璋咂摸了一下:“水镜这意思是永乐盛世可以追踵汉唐,再续汉家天下辉煌?”

  平日里也看不出老四有这本事啊!朱元璋还没来得及高兴,忽然反应到后半句,当场拉着脸一拍桌子:“这个该死的堡宗到底是谁?!”

  听听那后辈说的,大明的国运,岂不是败在那堡宗的手上?!

  秦朝。

  嬴政微微沉吟,先时他召农家、墨家入咸阳,本是为了食、行二事,如今看来,那墨家的能力到底还是被低估了。

  冷峻的帝王眼神犀利,他有他的骄傲,他既对自己手下的大秦有信心,自然也与后世同气连枝,既然所谓的历史环环相扣影响甚深,那他便助力一把又如何?

  【说到这个又扯远了,回到沈括。作为科学家的沈括是耀眼的,但作为官员的沈括就有些不足了。沈括支持新法,受到了王安石的重用,和苏轼分属两个阵营。

  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沈括去巡查两浙的

  农田水利,顺道和苏轼联络了一下感情,还叫苏轼把自己新写的诗文给他作纪念。

  苏轼心大没多想,爽快地送了,结果沈括回京之后转手给皇帝打了个小报告,详细地标注出了苏轼诗文中不敬的地方,说他“词皆讪怼。()”讪是讽刺的意思,就是说苏轼讽刺朝廷,对皇帝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