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 臣难为 难啊(1/3《戏说夏史》,后……
不出去,但大家都很担心你,怕你生病了,你隔着帘子,和首辅他们说你很好,可以吗?”

  祝沝见过杨首辅他们数次,不算陌生人,闻言想了想,点点头。

  谢玄英替他整理衣襟,这才让他坐到帘后的宝座上,示意永年去传人。

  九卿鱼贯而入,跪地问安。

  祝沝道:“朕安,退下吧。”

  杨首辅正欲开口询问,却见谢玄英朝他使了个眼色。他沉默了一会儿,不轻不重道:“陛下年纪也不小了,不可任性。”

  祝沝不想和不熟的人说话,看向永年。

  永年道:“陛下累了,诸位大人请回吧。”

  皇帝毕竟十三岁了,不是黄口小儿,该给的面子还是要给。况且,经历过祝灥偷溜出宫,杨首辅多少谨慎过头,唯恐祝沝也来一次。

  故而什么都没说,长叹口气,躬身告退。

  他们并不知道,现在至少还能见到祝沝,今后漫长的时光中,他见人的次数只会越来越少。

  -

  《戏说夏史》

  祝灥因为一场风寒而暴毙,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尤其在这样特殊的时间,难免让后人猜疑不断,认为背后必有阴谋。

  但我以为,大不必将古人想得这样愚蠢,彼时,程丹若的威信正处于最低谷,假如祝灥的死真有疑点,她的敌人没理由放过这么大的破绽,为她隐瞒。

  有人说,当时正值朝鲜之战,为了国家稳固才没追究,我只能说你太小看古代人了。别说是朝鲜在打仗,不是本国在打,就算兵临城下,京城覆灭在即,大臣们还是照样内斗。

  历史无数次证明过这一点,现实人生不是电影,谁振臂一呼,大家就放下成见通力合作,只会趁机咬下对手的一块肉。

  程丹若也没有理由干掉祝灥。

  祝灥是她亲侄子,祝沝却不是,在古代社会,血缘是最可靠紧密的纽带。退一万步说,即便程丹若想杀祝灥,也应该等他生了孩子。

  幼儿比少年更易控制,祝沝和祝灥相差不过三岁,祝灥想亲政,谁能保证祝沝就不想呢?

  而且,祝沝有两个致命的弱点。

  体弱、社恐。

  身体不好是明确有记载的,在位数十年,太医院的用药记录厚厚一摞。这对帝王这个岗位来说,已经是莫大的缺点,若非祝棫只有两个儿子,恐怕怎么都轮不到他继承皇位。

  社恐是我猜的。

  众所周知,祝沝在位后期已经不见人了,地方官上京述职,想见皇帝一面比登天还难。重臣非要见,也只能在帘子后头说两句话。

  大部分时候,他只会让太监传话,很少亲自见人。

  再看看他的兴趣爱好。

  众所周知,宅男的爱好是手办,祝沝也不例外。

  故宫的收藏里有一尊他做的观音玉雕,等人高,栩栩如生。很多人说,这是遵照程丹若的形象刻画的,太想当然了。《夏实录》里提到过,这是他在亡母冥诞的时候做给母亲的,原型应该是早故的何娴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