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 -----晋.江文学城独家--……
�商络绎不绝,肯定能听到好些自己不知道的事,可涉及面会这么广,却是他怎么也没预料到的。

  林远秋同样惊讶,也特别因为商贾们时去时来、来去不定的性质,有好些旁人不敢多议论的话题,在八方茶楼这边,他们也时常能听到。

  毕竟都是些卸了货或者装了货起锚就走的行商,等下回再过来时,也不知是什么时候了。

  所以有些事说了就说了,再想找说此话的人,上哪儿去找啊。

  再说,大家相互之间都是有默契的,话题从茶楼开始亦在茶楼结束,出了这道门,除了各奔东西,剩下的就是一问三不知了。

  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林远秋和周子旭除时事外,还听到了不少官员的秘辛。

  包括后院的,还有族中子弟仗势欺人的,甚至连朝中站队的事也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这让林远秋和周子旭佩服的同时,也对商贾们的本事有了更新的认知。

  整理好了资料,接下来当然是背诵了。

  几乎每天早晨,等两人从跑马场练过骑射回来后,就会捧起册子一遍又一遍的记读。

  而背诵时,两人也从不“厚此薄彼”,但凡记录在册的资料,不论是屯田的,还是水利的,亦或是旱涝、工程、运输、官办等等这些,全都一五一十的背了下来。

  两人的宗旨都是,不管能不能用到,反正把这些讯息存在脑子里以备不时之需,就肯定错不了。

  何况,如今他俩写出的策文,不会再如先前那般只浮与表面,和空洞无物了。

  这就是有了实质性积累的缘故。

  两人也试着参照闱墨制义上的一道道论题,写出一篇篇自己的策文。

  结果发现,不但能快速确定好主题,且在谋篇布局和细节填充上,都不再似以往那般费劲。

  这让林远秋和周子旭欣喜不已。

  看来只要辛苦付出了,总会有收获的。

  想到自己书箱里的那些画作,林远秋特地抽空去了小胡掌柜那儿一趟。

  接下来自己可有一段时间要忙,所以趁着这会儿还有时间,他得把画好的画给人家送过去才行。

  自小胡掌柜铺子里的炕屏花样卖出名气后,这两年,林远秋接到的订单中,有一大半都是四联幅的炕屏。

  虽一开始在绣布上作画没纸上流畅,可画的次数多了,熟能生巧,再画起来就习惯了不少。

  且比起四尺对开的菩萨画像,三尺单条的屏条要小上许多,尺寸小了,画起来自然就省时多了。

  所以二十两一副的炕屏花样,有时只花两个时辰,林远秋就能画出一套。

  也所以,这两年下来,林远秋论语书里的银票又夹了不少。

  而那些零零散散的小面额,林远秋也已把它们换成十几张五十两到一百两的银票了。

  虽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都说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每次只要打开论语书,林远秋就会感到莫名的安心。

  今年乡试的时间依旧定在八月初九这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