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不是正文哦
1.钱学森《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一个部门》(见《当代科学新天地》)
2.李之楠《气功当前的形势和任务》
3.刘仲宇《中国道教文化透视人文丛书》
4.《道教文化面面观》
5.《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代表大会论文专囝》
6.《永乐大典》等等。
九、资料参考
1.《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刊行本)
2.《六朝写本残卷》(敦煌庚本)
3.《敦煌古号本太上玄元道德经残卷》
4.《敦煌唐写本老子残卷》
5.《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景龙碑)
6.《唐景福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景福碑)
7.《遂州道德经碑》(遂州碑)
8.复旦大学哲学系《老子注释》
9.哲学研究编辑部《老子哲学讨论集》
10.《中国道教文化透视人文丛书》
11.《道教文化面面观》
12.《永乐大典》
13.《道教大辞典》
14.《道藏》
15.四川省乐至县老君山玄妙宫藏《道德经》古
16.四川省乐至县仙鹤道院《道德经》碑文
学术研究
编辑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 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 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 很可能都失败, 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 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 “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 又内涵于万物之中, “道”在物中, 物在“道”中, 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 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 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4-5]
主题思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
2.李之楠《气功当前的形势和任务》
3.刘仲宇《中国道教文化透视人文丛书》
4.《道教文化面面观》
5.《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代表大会论文专囝》
6.《永乐大典》等等。
九、资料参考
1.《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刊行本)
2.《六朝写本残卷》(敦煌庚本)
3.《敦煌古号本太上玄元道德经残卷》
4.《敦煌唐写本老子残卷》
5.《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景龙碑)
6.《唐景福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景福碑)
7.《遂州道德经碑》(遂州碑)
8.复旦大学哲学系《老子注释》
9.哲学研究编辑部《老子哲学讨论集》
10.《中国道教文化透视人文丛书》
11.《道教文化面面观》
12.《永乐大典》
13.《道教大辞典》
14.《道藏》
15.四川省乐至县老君山玄妙宫藏《道德经》古
16.四川省乐至县仙鹤道院《道德经》碑文
学术研究
编辑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 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 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 很可能都失败, 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 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 “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 又内涵于万物之中, “道”在物中, 物在“道”中, 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 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 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4-5]
主题思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