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第三十六章 处理
  皇太子胤禩被掳,最高兴的不是始作俑者,闹腾着和胤禩抢夺话语主动权的天地会反贼,而是胤禩的亲兄弟——

  皇长子胤褆。

  这本已叫人寒心,而胤褆高兴的理由,更是理所当然得叫人难以面对。

  其实说来说去,也就是那么一个字的诱惑。

  权。

  没有了胤禩,太子之位除他这长子之外再无二选。

  没有了胤禩,他这皇长子的头才能真正地抬起来。

  若要把这兄弟之情说得再淡薄些,也不是不可以。

  那就是胤褆比天地会,比天下千千万万欲反清复明之人更渴望胤禩——

  死。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也太错。

  为了体现出事件的严重性,不妨做个类比。

  作为比较的对象,分量一定要够重,才能体现事情的严重性,而废太子胤礽——准确的来说,是前世的废太子胤礽,就是这么一个分量足够重的反面教材。

  从头至尾,胤褆所犯的错误和上辈子太子被废的原因没有多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他比那前世太子更严重。

  当初太子淡漠的是康熙的老来子,皇十八子胤祄,而胤褆漠视甚至魇咒的,是大清最尊贵的皇太子胤禩。

  且不说,康熙在胤禩身上别样的情感,光是身份上的差距,就已经是天地之差,云泥之别。

  那前世隆宠之至亦因此而废,癫癫狂狂五六载,想这今世胤褆又能去哪里捞到个好结局?

  康熙看在眼里却也不说什么。

  从他决心立胤禩为太子开始,这一天就不可避免,只不过,他没有料到。

  胤礽被废之时,牵扯出来的东西,就远不止胤礽本身,缠缠绕绕在里头的,便是这太子党和大千岁党相争之事。

  胤褆自以为藏得深,全然不知自己是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那时立胤禩为太子,康熙私心的确是有的,但也绝不草率,而是经过了多方考虑,才做下了决定。

  胤礽被废之前,朝廷官员大致分为四股,就是所谓的大千岁党,太子党,三爷党和八爷党。

  皇三子胤祉虽颇得自己赏识,但朝中无重臣举荐,大可忽略不计。而剩下三股,分食了这储君的势力。

  如今的太子,胤禩虽在朝中声名鹊起,有口皆碑,但毕竟年轻,尚未在朝廷与重臣能臣有所交情,能成为一个党派,最重要的原因眼下几个有能力有背景的小阿哥帮衬着。

  故而斗得最狠的,就是大千岁党和太子党。

  而后太子被废,大千岁党一党独大,虽谈不上权倾朝野,却比胤礽所在时膨胀了不少。

  那点分量,已不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皇帝愿意看到的。

  当时情况下,太子不得不立,康熙不可能复立胤礽,他能选的,必须选的,其实只有胤禩一党而已。

  恩赐也好,讨好也罢,康熙总是把天下放在一切的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