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第 43 章
怕是只有十三四岁吧。
小孩子就好办,好骗得很。胤禛脑子一转,面不改色地撒谎说:“皇上见谅,原是微臣在率军抵抗倭寇之时受了些伤,但是返京时因为一路风沙侵扰,加之久别故里,水土不服,以致恶化,希望微臣面上的伤不至于惊扰圣驾。”
小皇帝肃然起敬,马上说:“原来贾卿这一身的伤,乃是为国家之故,堪当嘉勉。”
胤禛心想,这小皇帝说话行事,倒还算得上老成,也有那么一点天家气派,想来将来不会是个昏君吧。
小皇帝还好意地说:“朕一会儿叫太医来为贾卿医治。贾卿虽然是大英雄不注重小节,但是这个脸上的事情还是不要大意的好。”
胤禛心里吐槽:我才没有不注意小节,都是被那个狠心的冤家害的。要说这个面子上的事情,哼,我前世里只有比你小皇帝更注意更修边幅的说。
小皇帝又仔细看了看胤禛,惊叹道:“贾卿本来是温雅的读书人的相貌,只是添上这几道伤痕,显得面貌凶恶,倒是与贾卿之前锄奸杀敌的事迹相得益彰啊。”
胤禛一听这话,心想小皇帝老揪着我脸上几道伤说来说去做什么,幸好小八昨晚还没有用上指甲,不然还真不好说辞,小八真是太坑人了。
胤禛淡淡地说:“皇上取笑了。皇上难道以为微臣是元恶大奸之人,必定长着一副凶恶的面貌?”
小皇帝挠挠头,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朕是听说倭寇来袭之时,应天府群臣束手,军情危急。而贾爱卿身居微末之职,却力主应天府督抚抗击倭寇,并除去该府中里通倭寇的奸党,并事先士卒,大败倭寇,朕就以为贾爱卿或许是像书中关羽张飞一样威风凛凛的相貌,才能一呼百应,令众军民倾心追随抗击敌寇。”
胤禛听小皇帝这几句话倒像是真心佩服的模样,心里亦是得意:俗话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我胤禛乃是天纵英才,当皇帝时是光耀史书的明君,当臣子亦当为国之栋梁,智谋百出,一身肝胆。
小皇帝又问起胤禛在任上时抗击倭寇的实情。
这件事,胤禛回想起来亦是自豪不已。原来东南海防薄弱,而倭人骁勇,一直以来在东南沿海附近掠夺乡民,滋扰生事,应天府亦是不胜其扰,组织抗倭多次,俱不能敌,便索性放弃,任由倭寇横行。
俗话说:此消彼长。未遇强大抵抗的倭寇于是势力日渐壮大,起初不过是些在本国国内无计谋生的海盗浪人,乌合之众而已,现在仗着东瀛人尚武之力力压东南之地良善百姓,因为获利巨大,倭寇竟然博得当时东瀛官府的纵容支持,于是,倭寇的侵掠日见其盛。
胤禛重生之时,恰逢当时倭寇勾结应天府内管员,再次在江浙一带掀起事端,更有一队五十三人的倭寇围攻杭州,杭州几千人守军竟然不能敌,束手就擒,天朝上国颜面扫地。(嗯,这一段是历史记载的真事哦,就是戚继光抗倭之前的状况,明朝的确够窝囊。我改编了一下下,o(╯□╰)o)
而胤禛当时不过是应天府一六品小吏,职责是管理官舍的维护修缮之小事,本该明哲保身,任由督抚或安抚敌寇,或紧急求援,只管安分守己便罢。可是转世的胤禛哪里见得这般窝囊的官府?愣是力排众议,设计叫府内与倭寇相勾结的奸党现出原形,又辅助督抚抗击倭寇,与援军积极配合,大败倭寇,扬眉吐气。
督抚和时任援军主帅的武官都心悦诚服,�
小孩子就好办,好骗得很。胤禛脑子一转,面不改色地撒谎说:“皇上见谅,原是微臣在率军抵抗倭寇之时受了些伤,但是返京时因为一路风沙侵扰,加之久别故里,水土不服,以致恶化,希望微臣面上的伤不至于惊扰圣驾。”
小皇帝肃然起敬,马上说:“原来贾卿这一身的伤,乃是为国家之故,堪当嘉勉。”
胤禛心想,这小皇帝说话行事,倒还算得上老成,也有那么一点天家气派,想来将来不会是个昏君吧。
小皇帝还好意地说:“朕一会儿叫太医来为贾卿医治。贾卿虽然是大英雄不注重小节,但是这个脸上的事情还是不要大意的好。”
胤禛心里吐槽:我才没有不注意小节,都是被那个狠心的冤家害的。要说这个面子上的事情,哼,我前世里只有比你小皇帝更注意更修边幅的说。
小皇帝又仔细看了看胤禛,惊叹道:“贾卿本来是温雅的读书人的相貌,只是添上这几道伤痕,显得面貌凶恶,倒是与贾卿之前锄奸杀敌的事迹相得益彰啊。”
胤禛一听这话,心想小皇帝老揪着我脸上几道伤说来说去做什么,幸好小八昨晚还没有用上指甲,不然还真不好说辞,小八真是太坑人了。
胤禛淡淡地说:“皇上取笑了。皇上难道以为微臣是元恶大奸之人,必定长着一副凶恶的面貌?”
小皇帝挠挠头,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朕是听说倭寇来袭之时,应天府群臣束手,军情危急。而贾爱卿身居微末之职,却力主应天府督抚抗击倭寇,并除去该府中里通倭寇的奸党,并事先士卒,大败倭寇,朕就以为贾爱卿或许是像书中关羽张飞一样威风凛凛的相貌,才能一呼百应,令众军民倾心追随抗击敌寇。”
胤禛听小皇帝这几句话倒像是真心佩服的模样,心里亦是得意:俗话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我胤禛乃是天纵英才,当皇帝时是光耀史书的明君,当臣子亦当为国之栋梁,智谋百出,一身肝胆。
小皇帝又问起胤禛在任上时抗击倭寇的实情。
这件事,胤禛回想起来亦是自豪不已。原来东南海防薄弱,而倭人骁勇,一直以来在东南沿海附近掠夺乡民,滋扰生事,应天府亦是不胜其扰,组织抗倭多次,俱不能敌,便索性放弃,任由倭寇横行。
俗话说:此消彼长。未遇强大抵抗的倭寇于是势力日渐壮大,起初不过是些在本国国内无计谋生的海盗浪人,乌合之众而已,现在仗着东瀛人尚武之力力压东南之地良善百姓,因为获利巨大,倭寇竟然博得当时东瀛官府的纵容支持,于是,倭寇的侵掠日见其盛。
胤禛重生之时,恰逢当时倭寇勾结应天府内管员,再次在江浙一带掀起事端,更有一队五十三人的倭寇围攻杭州,杭州几千人守军竟然不能敌,束手就擒,天朝上国颜面扫地。(嗯,这一段是历史记载的真事哦,就是戚继光抗倭之前的状况,明朝的确够窝囊。我改编了一下下,o(╯□╰)o)
而胤禛当时不过是应天府一六品小吏,职责是管理官舍的维护修缮之小事,本该明哲保身,任由督抚或安抚敌寇,或紧急求援,只管安分守己便罢。可是转世的胤禛哪里见得这般窝囊的官府?愣是力排众议,设计叫府内与倭寇相勾结的奸党现出原形,又辅助督抚抗击倭寇,与援军积极配合,大败倭寇,扬眉吐气。
督抚和时任援军主帅的武官都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