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少奶奶威武(7)
�再说呗。等我长大了再成亲啊,如果到时候我不想嫁了,再想个办法死遁不就得了?难道还有人敢说出真相不成?娘怎么也迂腐起来了。”玉儿脸上都是小孩子特有的那种鬼灵jīng怪。
“咦?你这些……都是跟谁学的啊?”这孩子什么时候偷偷长出来这么多心眼儿的?
“书上都有啊。历史上的事儿不都是你骗我,我诈你的。这有什么难的。”好吧,这是个搞政治的天才?
就这样,玉儿与皇上有了未婚夫妻的名义。只是在青筝的坚持下,qiáng制要求必需等到楚玉十八岁之后才正式完婚。
还有六年的时间呢,朱慈烺已经快二十岁了,六年之后,这时代都算是中年人了。青筝也只能入乡随俗,不好还要求人家守身如玉什么的。至于朱慈烺要不要洁身自好,那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解决的后宫的问题,接着就是外政了。
政策上的修改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儿。
以前,青筝是不爱看史书和有关的评论性著作和文章的,被架到了这个位置上之后,不得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空间里阅读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后世的学者关于明清时期政策的好与坏的各种评价,以及建议。
总结来总结去的,其实觉得哪个都不是完美。
人是最不确定的因素,所有的意见都是理论性的,可是真正实在施起来,才会知道有多么的难。
青筝不过是仗着有武力在手,用qiáng权镇压着“不听话”的书生们罢了。
她想着三权分立,想着提高百姓的生存权力,可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完成了。
就第一件事,取消士绅不纳粮的税收制度,花了好几年也没有完全理顺。这还不算最难的,最难的是在科举考试中加入理工科的内容,文人们不肯与被他们视为小道的“工匠”们同场应考,觉得有辱斯文,反抗的很激烈,直到青筝真的怒了,直接取消了几百举子的考试资格,还有人硬抗,连朝庭的官员都联名上折子,与举子们共进退,最后内阁几位大人们也都不上朝了。那折子上,明明晃晃的让皇帝收拾了青筝,说她母jī司晨什么的。要求皇帝肃清朝纲。
呵呵,这些个读书人,真正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才和平了几天啊,就忘了被人家打得满地找牙的事儿了。这会儿还有一些边锤之地没有完全平定,还有龙门卫在外征战呢,他们就又开始为了维护自己阶层的地位开始玩儿套路了。
谁怕他们似的。
青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谁不服,就都回家抱孩子去好了。
还愁没人肯做官不成。
于是,朝庭上上下下,换了百分之三四十,有骨气的,毕竟只是少数嘛。内阁六个人,换了四个。只剩下了两个,留下四个位子,青筝也不急着往上提人,就让他们斗去好了。谁支持她的想法,谁就上呗,反正他们读得圣贤书,卖与帝王家,为的不过是当官。就不信他们不会先软。
青筝也没有跟文人们死磕。同时也qiáng行推行了一些别的政策,比如大力推高商人的地位。这大概是所有政策里实行得最顺利的一项了,人心所向嘛。商人们又有钱,又大多跟官员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大部分都直接是勋贵们的亲戚家人。跟他们地位当然很多人乐意。
�
“咦?你这些……都是跟谁学的啊?”这孩子什么时候偷偷长出来这么多心眼儿的?
“书上都有啊。历史上的事儿不都是你骗我,我诈你的。这有什么难的。”好吧,这是个搞政治的天才?
就这样,玉儿与皇上有了未婚夫妻的名义。只是在青筝的坚持下,qiáng制要求必需等到楚玉十八岁之后才正式完婚。
还有六年的时间呢,朱慈烺已经快二十岁了,六年之后,这时代都算是中年人了。青筝也只能入乡随俗,不好还要求人家守身如玉什么的。至于朱慈烺要不要洁身自好,那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解决的后宫的问题,接着就是外政了。
政策上的修改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儿。
以前,青筝是不爱看史书和有关的评论性著作和文章的,被架到了这个位置上之后,不得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空间里阅读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后世的学者关于明清时期政策的好与坏的各种评价,以及建议。
总结来总结去的,其实觉得哪个都不是完美。
人是最不确定的因素,所有的意见都是理论性的,可是真正实在施起来,才会知道有多么的难。
青筝不过是仗着有武力在手,用qiáng权镇压着“不听话”的书生们罢了。
她想着三权分立,想着提高百姓的生存权力,可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完成了。
就第一件事,取消士绅不纳粮的税收制度,花了好几年也没有完全理顺。这还不算最难的,最难的是在科举考试中加入理工科的内容,文人们不肯与被他们视为小道的“工匠”们同场应考,觉得有辱斯文,反抗的很激烈,直到青筝真的怒了,直接取消了几百举子的考试资格,还有人硬抗,连朝庭的官员都联名上折子,与举子们共进退,最后内阁几位大人们也都不上朝了。那折子上,明明晃晃的让皇帝收拾了青筝,说她母jī司晨什么的。要求皇帝肃清朝纲。
呵呵,这些个读书人,真正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才和平了几天啊,就忘了被人家打得满地找牙的事儿了。这会儿还有一些边锤之地没有完全平定,还有龙门卫在外征战呢,他们就又开始为了维护自己阶层的地位开始玩儿套路了。
谁怕他们似的。
青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谁不服,就都回家抱孩子去好了。
还愁没人肯做官不成。
于是,朝庭上上下下,换了百分之三四十,有骨气的,毕竟只是少数嘛。内阁六个人,换了四个。只剩下了两个,留下四个位子,青筝也不急着往上提人,就让他们斗去好了。谁支持她的想法,谁就上呗,反正他们读得圣贤书,卖与帝王家,为的不过是当官。就不信他们不会先软。
青筝也没有跟文人们死磕。同时也qiáng行推行了一些别的政策,比如大力推高商人的地位。这大概是所有政策里实行得最顺利的一项了,人心所向嘛。商人们又有钱,又大多跟官员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大部分都直接是勋贵们的亲戚家人。跟他们地位当然很多人乐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