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须菩提!因为他了悟了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即不是第一波罗蜜,因六波罗蜜性皆平等,无高低次第,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波罗蜜。五波罗蜜,皆以般若为导,若无般若,就如人无眼,所以,第一波罗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实有忍辱波罗蜜,因为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动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别?所以,忍辱波罗蜜也只是度化众生的假名而已。为什么呢?须菩提!我过去受歌利王节节支解身体,我当时,因得二空般若智,没有我法二执,所以,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为什么呢?当时我的身体被节节支解时,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便会生起瞋恨心。

  「须菩提!我回想起我在修行忍辱波罗蜜的五百世中,在那时,内心也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等的执着,所以能慈悲忍辱,不生瞋恨。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捨离一切妄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住于sè尘上生心,也不应该住于声、香、味、触、法等诸尘上生心,应当无所执着而生清淨心。如果心有所住,便会随境而迷,就无法无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陀说:菩萨不应该有任何事相上的执着,而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便应该如此不住相布施。如来说,一切相无非是邪计谬见、业果虚妄之假相,所以一切相即非真相,不过是因缘聚合的幻现而成,非有非空。又说,一切众生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生灭变化,不应着有,不应着空,应无所执着。所以一切众生即不是众生。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法是不妄的、不虚的、如所证而语的、不说欺诳的话。

  「须菩提!如来所证悟的法,既非实有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心里执着有一个可布施的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个人掉入黑暗中一样,一无所见。如果菩萨心能不住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日光下洞见一切万物。

  「须菩提!未来之时,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从这部经信受奉行、讽诵受持,即为如来以佛的智慧,悉知悉闻悉见这人,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注释】

  *离相者,离一切幻相也。世间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这个幻相是虚而不实,所以执着取捨,处处为幻相所惑。若能识破幻相非相,则外尘不入,真性便能呈现,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者也。

  义趣:

  义,即是「离相无住,妙有不有」的义理,如经文中「即非……」等;趣,即是「般若妙用,真空不空」的旨趣,如「是名……」、「是名……」等。

  慧眼:

  为五眼之一,即是声闻、缘觉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的智慧。小乘人的慧眼,只得我空,犹有法执存在,对真理仍是「雾里看花」隔了一层,终未究竟。

  实相:

  实者,非虚妄之义。「实相」指无有本体,又名法性、真如、清淨心等。实相是无相的,假名之曰实相,其实是要「以言遣言」,千万不可执者有个实体存在的东西,叫做「实相」。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福德之异名,功者,功能之谓也,布施等善德,有福利众生之功能,故谓之功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得闻是经」是闻所成慧,「信心清淨」是思所成慧,「即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