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滦州郊外
��心,又觉得这是情理之中。更何况恰逢乱世,不说为了出人头地,哪怕是最基本的生存也都需要jing心工计。

  此时,袁肃带着这队士兵前进的方向,正是滦州东北方向的安山镇。此行的目的是奉第七十九标标统岳兆麟之命,向安山镇大户征收革命经费。

  要是放在两个月之前,这一定是大逆不道的死罪,可是武昌起义点燃了全国上下的革命火苗,才短短一个月的光景,大半个中国的省市都已经宣布脱离清zhèng fu而du li,革命已然成为最主流的趋势。

  再者,附身之后的袁肃依然发挥了前世投机的特xing,他向岳兆麟建议,哪怕全国上下革命烽火浓烈,也不宜将事情做的太露骨,虽是征收革命经费,但对外可将其称为“保境军资”,不仅名目堂皇,更是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正因为这个折衷的建议,让岳兆麟省去不少后顾之忧,欣喜之余便将这份“肥差”交给袁肃负责。不管是真革命还是假保境,乱世之中浑水摸鱼之事如同家常便饭,只要交到上头的是大数,个别军官私收小数合情合理。

  山路渐渐崎岖颠簸起来,马蹄踩在碎石块上,突然将原本昏昏yu睡的袁肃惊醒过来。

  “梓镜,你可好?”

  跟在袁肃身后的一名军官打马赶了上来,语气关切的问道。

  “无甚,马蹄绊了一下而已。”袁肃勉强打起jing神回答道。

  “这一趟就不应该让你来,岳标统实在强人所难,你枪伤才养了小半个月,天寒地冻的让你带伤到处跑,万一养不好伤口那可会留下终身隐痛。”年轻的军官一副认真的样子,说话时也是一丝不苟。

  “仁卿,你我身为军人,岂不说服从命令,这次关乎大举,标部之内也只有我等可以信任,自然要亲力亲为才是。你放心,我身子骨还弱不到那种程度。”袁肃笑着说道。

  这位叫作“仁卿”的军官正是袁肃在陆军预备大学堂的同窗,本名林伯深,字仁卿,出身于上海豪商之家,家境颇有优越,原本可以在上海做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公子。无奈上海汇集了多国列强势力,国际气氛十分浓厚,使得林伯深在少年时便接触许多西方新锐思想,自此埋下革命深根。

  为了能尽快实现革命宏愿,林伯深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毅然选择投戎从军。其父虽然是一个商人,但也希望家里能出一个掌权的大官,因此非但没有阻止儿子参军,甚至还多番疏通关系,希望能让儿子的前途顺坦一些。

  不过如果林老爷子一早知道儿子一味心思想干革命,只怕打断腿也不会让其离开上海。

  在袁肃看来,林伯深是一个十足的理想主义革命者,满脑子除了革命义理之外别无他物。正因为如此,林伯深轻易相信袁肃是一个纯粹的革命同志,处处将其当作是自己人来看待。

  二人不仅在陆军预备大学堂里的关系很好,转到二十镇实习后更是交往密切。毕竟初到二十镇人生地不熟,相互之间提点关照在所难免。

  袁肃在滦州兵谏时意外中枪事件,多多少少与林伯深有几分关联,因此这段时间林伯深内心之中颇有愧疚。为了照顾袁肃的伤势,林伯深还特意用私人财产购买了一件狐裘披肩送给袁肃,生怕枪伤会给袁肃带来终身影响。

  “唉,说来,当初若是张统制果断一些,直接揭竿而起,我们现在说不定已经打到京城去了。倒头来只是虚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