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八十四明争暗斗(中)
是松鼠了。
与季宣怀相反,在做法上,赵衡中规中矩,选择了最常见的清蒸。但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的是,经过他的精心研制,整道菜在外形上,与季宣怀的松鼠桂鱼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将鳜鱼切去头尾,从鱼身背部施以花刀,切断鱼骨,但鱼腹仍然相连,盘中垫上香菇、葱姜蒜,将切好的鱼身呈扇形摆放于盘中,拼放好鱼头和鱼尾,使之完整。最后有技巧地撒上切成圈的青红花椒,淋上调制好的豉油,入锅蒸熟即成。整道菜如开屏的孔雀,色彩绚丽,清香扑鼻。
“松鼠桂鱼。”
“孔雀开屏。”
将菜送至评审面前后,两人几乎异口同声道。
“外嫩里焦,酸甜可口,外形奇巧,极好极好。”
“细腻嫩滑,清淡鲜美,别出心裁,难得难得。”
三位先生一一尝过之后,都认为两道菜各尽其妙,难分高下,不由左右为难,迟迟未有定论。
“诸位稍安勿躁,想来此地人才辈出,另三位评审都难以取舍。既然胜负一时难定,不如听本官讲些近日来道听途说之言,恰巧正主也在这里,也好解了本官的疑惑。”见三位评审仍聚在一起商讨,堂下众人也开始窃窃私语,孙侍郎抓准时机开口道。
“这演的是哪一出啊?”
“就是,胜负还没说,怎么突然就厨艺比赛变对质公堂了?”
“嘘,噤声!听那官儿说些什么。”
“我管他说什么,只要别影响到老子的赌局就好!”
“……”
众人不知道孙侍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纷纷交头接耳。
“静一静,听本官一一道来。”众人的喧闹声,并没有打消孙侍郎的兴致,他从座椅上起身,示意众人安静,接着朗声说道:“前几日,本官私□□察民情时,曾听到一些传言,说的正是留仙居的主厨季宣怀。说他自幼品行不端,寡恩薄情,一乡野刁民,何德何能,竟敢妄想下代民心,上沐皇恩。
本朝素来以孝治天下,尤重礼义廉耻,本官深受皇恩,得以代天子选拔人才,时时暗自jing醒,绝不敢有违圣意,选出一个失德之人。
当然,本官绝非偏听偏信之人,你若有辩解之言,即刻讲来,本官定会秉公办理。”
“大人,不知品行不端,寡恩薄情,从何得知?”孙侍郎话音刚落,沈少卿遍上前一步,肃然质问道。
“这个嘛,据说他自幼失亲,尤其大伯代为养育,他不但不知感恩,搬弄是非,还曾入室偷盗,如今他本人可谓小有所成,可对养育过他的伯父一家不闻不问,任其在乡野之中潦倒度日,不是品行不端,寡恩薄情,又是什么?”
“那大人可又知道,他伯父一家是如何苛待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逼迫他吃腐坏之物,故意要置他于死地,他当日并非要偷盗,只是想找些吃食,自救而已,却被他们以偷盗的罪名,赶出家门。他当时只有八岁,恶病缠身,几日不曾进食,敢问大人,对这等刻薄恶毒之人,究竟要赶他何恩?
家母当日仅是给了他一口饭吃,一个容身之处,他便自此待我如至亲,每日里勤学苦练,靠着一身厨艺让我衣食无忧,专心科举。对恩人之子尚且如此,又何来寡恩�
与季宣怀相反,在做法上,赵衡中规中矩,选择了最常见的清蒸。但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的是,经过他的精心研制,整道菜在外形上,与季宣怀的松鼠桂鱼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将鳜鱼切去头尾,从鱼身背部施以花刀,切断鱼骨,但鱼腹仍然相连,盘中垫上香菇、葱姜蒜,将切好的鱼身呈扇形摆放于盘中,拼放好鱼头和鱼尾,使之完整。最后有技巧地撒上切成圈的青红花椒,淋上调制好的豉油,入锅蒸熟即成。整道菜如开屏的孔雀,色彩绚丽,清香扑鼻。
“松鼠桂鱼。”
“孔雀开屏。”
将菜送至评审面前后,两人几乎异口同声道。
“外嫩里焦,酸甜可口,外形奇巧,极好极好。”
“细腻嫩滑,清淡鲜美,别出心裁,难得难得。”
三位先生一一尝过之后,都认为两道菜各尽其妙,难分高下,不由左右为难,迟迟未有定论。
“诸位稍安勿躁,想来此地人才辈出,另三位评审都难以取舍。既然胜负一时难定,不如听本官讲些近日来道听途说之言,恰巧正主也在这里,也好解了本官的疑惑。”见三位评审仍聚在一起商讨,堂下众人也开始窃窃私语,孙侍郎抓准时机开口道。
“这演的是哪一出啊?”
“就是,胜负还没说,怎么突然就厨艺比赛变对质公堂了?”
“嘘,噤声!听那官儿说些什么。”
“我管他说什么,只要别影响到老子的赌局就好!”
“……”
众人不知道孙侍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纷纷交头接耳。
“静一静,听本官一一道来。”众人的喧闹声,并没有打消孙侍郎的兴致,他从座椅上起身,示意众人安静,接着朗声说道:“前几日,本官私□□察民情时,曾听到一些传言,说的正是留仙居的主厨季宣怀。说他自幼品行不端,寡恩薄情,一乡野刁民,何德何能,竟敢妄想下代民心,上沐皇恩。
本朝素来以孝治天下,尤重礼义廉耻,本官深受皇恩,得以代天子选拔人才,时时暗自jing醒,绝不敢有违圣意,选出一个失德之人。
当然,本官绝非偏听偏信之人,你若有辩解之言,即刻讲来,本官定会秉公办理。”
“大人,不知品行不端,寡恩薄情,从何得知?”孙侍郎话音刚落,沈少卿遍上前一步,肃然质问道。
“这个嘛,据说他自幼失亲,尤其大伯代为养育,他不但不知感恩,搬弄是非,还曾入室偷盗,如今他本人可谓小有所成,可对养育过他的伯父一家不闻不问,任其在乡野之中潦倒度日,不是品行不端,寡恩薄情,又是什么?”
“那大人可又知道,他伯父一家是如何苛待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逼迫他吃腐坏之物,故意要置他于死地,他当日并非要偷盗,只是想找些吃食,自救而已,却被他们以偷盗的罪名,赶出家门。他当时只有八岁,恶病缠身,几日不曾进食,敢问大人,对这等刻薄恶毒之人,究竟要赶他何恩?
家母当日仅是给了他一口饭吃,一个容身之处,他便自此待我如至亲,每日里勤学苦练,靠着一身厨艺让我衣食无忧,专心科举。对恩人之子尚且如此,又何来寡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