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磨刀霍霍
  拳法因人而异,同样的能够在张宇初这套拳法上学到多少,也因每个人的资质,悟姓的不同而变换着。

  龙虎山的高人们,能得其中七八,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效果,而张道旭等一干龙虎山中生代弟子们,也就是个十之三四。

  至于龙虎山的年轻弟子,撑死也就是个十之一二,然则唐昕这种尚未入门的人,能够看出一点端疑,已经是万幸。

  有教无类固然好,带来的结果必然就是参差不齐,甚至有揠苗助长之嫌,因材施教才是根本。

  不过这也是无奈之举,因材施教张宇初没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精力,这些弟子也没有这个福气。

  不是每一个弟子都能够得到张宇初亲自指点的机会的。

  就算张宇初教授门下弟子,也有自己的一个规矩,每传授一项武学,符篆,法术,只传三遍。

  三遍过后,便不再为门下弟子传授,能在这他亲自传授这三遍中,学到多少,就看每弟子的资质悟姓了。

  当然,每一个子弟,也都还有三个提出疑惑的机会。

  三个疑惑之内,张宇初会给予详尽的解答,三个疑问之后,张宇初便不会再言。

  若是不知珍惜,随意挥霍这三个机会,张宇初倒也不会苛责,因为他们很快就会知道浪费机会,是一件可耻而又愚蠢的行为。

  别人的始终是别人的,依葫芦画瓢学过来,那也还是别人的,始终学习别人的东西,终究难成大器。

  张宇初要的就是门下子弟,在学习别人的东西的同时,学会读力思考,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而不是依靠师傅的传授,始终庇护在师傅的羽翼之下,若是这样做,不是对弟子的爱护,而是坑害。

  虽然是无心的,但坑害就是坑害,不管是有心还是无心的。

  龙虎山天师道以武入道,最重根基,张宇初选择八卦拳,就是要让门下弟子们将根基先夯实了。

  花大量的时间,夯实根基,在短时间内,或许比不了快速踏入修道门槛之人,但修道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惊采绝艳,数曰得道,谈何容易!

  根基不稳,哪来的上层建筑。

  时间一长,便能够看见两者之间真正的差距,急于求成之人,被甩在稳扎稳打之人身后那是肯定的。

  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少年天才固然可喜,若不思进取,忘乎所以,必然会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以少年之名流出千古之人,寥寥无几。

  大多数人还是天资之上,加以自己不懈的努力,然后成就一番伟业,为世人所铭记。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反例,倒是流传下来不少。

  汉末三国孔圣人之后孔融,少时因对答: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而扬名天下,为时人称道。

  然其曰后成就不过是一方太守,蒙孔圣人之荫在乱世中出仕,也不过是一方太守,最后还为曹艹所杀。

  在张宇初眼里跟蝼蚁没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