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053章 一甲探花,南下归家
�也不如王离传奇,虽然才学同样相去不远,但,却有几分受冷落的意思。
好在这家伙的心性不错,表现的也不算太差。
一甲和二甲之间的差距,从授官这一项便能看出,一甲无须考核,直接便能入翰林院。
翰林院清贵,且时常会被官家召见,若是入了翰林院,只要不犯什么错,招惹到什么人的话,安安稳稳的过度下去,日后的成就至少也是三品。
而二甲的进士,若想入翰林院,还得经过一番考核,择其优者为庶吉士,入翰林院任职,其余人等,则发往各部任主事或是派往各地为官。
琼林宴后,元祐帝大手一挥,批给了所有新科进士三月的假期。
卫允自然是欣然接受,然后打心底里感激元祐帝这个开明的最高领导,三个月假期,足够他做很多事情了。
中了探花郎,卫允自然要先去秦府一趟,若是没有秦侍郎这位师伯年前那一个多月的突击教导,只怕卫允还没这么幸运能够取得一甲探花的功名。
秦老太傅育有三子一女,长子秦玢,字伯毅,现任正三品的礼部侍郎;次子秦玮,字仲远,现任正四品的襄阳知府;三子秦琅,字玉章,无官无职,孑然一身,在扬州府江都城旁的青檀书院,任一教书匠。
秦侍郎在书房接待了卫允,两人说了许久的话,卫允的这位师伯对卫允也是越发的满意,两人相谈甚欢,秦侍郎还给卫允讲解了许多如今官场上面的事情,以及他们秦家所处的地位以及阵营。
当今圣上无子,宗室之中,唯有现居于汴京城的兗王与邕王两位王爷的呼声最高。
其中,邕王比兗王年长半岁,但就这小小的半岁,邕王首先便占了个长字,其次,邕王的子嗣众多,日后自然不乏继承大统之人,自然被更加看好。
但兗王同样不差,虽然他的子嗣不如邕王那般多,只有一个独子,但兗王自身便十分精明强干,兗王世子亦有乃父之风,在宗室和朝堂之上,素有贤名,若是兗王能够即位的话,日后自然也就少了夺嫡之争,朝堂自然也不用再经历风波。
但有好处的同时,也往往预示着危险的存在,兗王只有一个独子,若是兗王世子出了什么事情,那岂不是又要再从宗室之中挑选继任者!
如今朝中虽有不少人倒向了兗王和邕王,但秦家,却一直都置身事外,不曾参与其中,昔日秦老太傅辞官归乡之时,便留下的话,秦家永远不参与夺嫡之争,秦家之人,入朝为官者,皆只能做纯臣。
况且今上素来仁善,虽没有开疆拓土的雄才伟略,但却是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在他的治理下,大周王朝这三十多年来国力蒸蒸日上,且边境安稳,朝野上下一心,军民同力,百姓们也享受了三十多年的太平盛世,不论是在朝还是在野,今上的名声皆是一时无两。
只是这位仁慈的君主对于立储一事,却始终犹豫不决,迟迟不能下定论,左右两位大相公,蔡琪和韩章明里暗里不知向元祐帝提了多少次,可每一次都被元祐帝给遮挡过去,这也成了如今大周王朝,最大的一个问题。
储君之位高悬,迟迟不定,朝野上下的人心便不能安定。
而且近些年来,元祐帝的身体也日渐衰弱,若是那天发生了什么状况,山陵崩塌,那大周朝必将迎来因夺嫡而起的一场大乱。
卫�
好在这家伙的心性不错,表现的也不算太差。
一甲和二甲之间的差距,从授官这一项便能看出,一甲无须考核,直接便能入翰林院。
翰林院清贵,且时常会被官家召见,若是入了翰林院,只要不犯什么错,招惹到什么人的话,安安稳稳的过度下去,日后的成就至少也是三品。
而二甲的进士,若想入翰林院,还得经过一番考核,择其优者为庶吉士,入翰林院任职,其余人等,则发往各部任主事或是派往各地为官。
琼林宴后,元祐帝大手一挥,批给了所有新科进士三月的假期。
卫允自然是欣然接受,然后打心底里感激元祐帝这个开明的最高领导,三个月假期,足够他做很多事情了。
中了探花郎,卫允自然要先去秦府一趟,若是没有秦侍郎这位师伯年前那一个多月的突击教导,只怕卫允还没这么幸运能够取得一甲探花的功名。
秦老太傅育有三子一女,长子秦玢,字伯毅,现任正三品的礼部侍郎;次子秦玮,字仲远,现任正四品的襄阳知府;三子秦琅,字玉章,无官无职,孑然一身,在扬州府江都城旁的青檀书院,任一教书匠。
秦侍郎在书房接待了卫允,两人说了许久的话,卫允的这位师伯对卫允也是越发的满意,两人相谈甚欢,秦侍郎还给卫允讲解了许多如今官场上面的事情,以及他们秦家所处的地位以及阵营。
当今圣上无子,宗室之中,唯有现居于汴京城的兗王与邕王两位王爷的呼声最高。
其中,邕王比兗王年长半岁,但就这小小的半岁,邕王首先便占了个长字,其次,邕王的子嗣众多,日后自然不乏继承大统之人,自然被更加看好。
但兗王同样不差,虽然他的子嗣不如邕王那般多,只有一个独子,但兗王自身便十分精明强干,兗王世子亦有乃父之风,在宗室和朝堂之上,素有贤名,若是兗王能够即位的话,日后自然也就少了夺嫡之争,朝堂自然也不用再经历风波。
但有好处的同时,也往往预示着危险的存在,兗王只有一个独子,若是兗王世子出了什么事情,那岂不是又要再从宗室之中挑选继任者!
如今朝中虽有不少人倒向了兗王和邕王,但秦家,却一直都置身事外,不曾参与其中,昔日秦老太傅辞官归乡之时,便留下的话,秦家永远不参与夺嫡之争,秦家之人,入朝为官者,皆只能做纯臣。
况且今上素来仁善,虽没有开疆拓土的雄才伟略,但却是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在他的治理下,大周王朝这三十多年来国力蒸蒸日上,且边境安稳,朝野上下一心,军民同力,百姓们也享受了三十多年的太平盛世,不论是在朝还是在野,今上的名声皆是一时无两。
只是这位仁慈的君主对于立储一事,却始终犹豫不决,迟迟不能下定论,左右两位大相公,蔡琪和韩章明里暗里不知向元祐帝提了多少次,可每一次都被元祐帝给遮挡过去,这也成了如今大周王朝,最大的一个问题。
储君之位高悬,迟迟不定,朝野上下的人心便不能安定。
而且近些年来,元祐帝的身体也日渐衰弱,若是那天发生了什么状况,山陵崩塌,那大周朝必将迎来因夺嫡而起的一场大乱。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