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逆臣(二十三)
楚城上的那些火把中到底哪一根才是传令用的,亦不晓得他们的方位在何处。唯独值得庆幸的是,他们之前制定计划时就注意到了一点,那就是明军的营寨和土山小寨那里的火把和篝火是彻夜不熄的,他们亦可以沿着护城河行进。待保安门的夜袭部队在一处隐约能够看到火光的所在与望山门的夜袭部队实现了汇合,稍作休整,他们便派出了斥候向那个方向而去。

  那些斥候要么伏在地上,如蛇般爬行,要么半蹲在地,尽量压低了身子,缓缓行进。夜色如墨,仍不见半点儿光亮,这无疑是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隐遁潜行。直到良久之后,最前面的斥候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了一根梅花桩,梅花桩上还绑着根绳索,并与地面平行着笔直的向两侧延伸而去。

  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拆除掉这些梅花桩和绊马索,为后面的骑兵开路,同时还要解决掉明军的夜不收,所以一切的行动都不可闹出太大动静。

  一个人太慢了,所以两个斥候为一组,发现了梅花桩和绊马索便由前面的斥候用剪刀剪断绊马索,继而由后面的斥候将梅花桩拆掉。这项工作还要持续很久,但时间也还充裕。斥候们并不着急,也不能着急,因为他们很清楚,一旦被明军发现,夜袭就得被迫变成强攻,胜算方面就要大幅度下降了。

  很快的,最外围的两圈梅花桩和绊马索便被他们轻易的拆除了。距离明军的小寨还有一定距离,但照着现在的速度,下半夜时应该也足够为后面的夜袭部队打开通路。

  最早发现第一根梅花桩和绊马索的斥候凭着先发优势,很快就发现了第三圈的梅花桩。接下来,只见他熟练的剪断绊马索,但却没有急于将其丢掉,而是缓缓放下——在第二圈的时候,他发现有的绊马索上是系了铃铛的,明军的这等布置着实让他胆战心惊了一番。没办法,今夜多云、今夜亦是无风,但凡让铃铛闹出些动静出来,明军潜藏在暗处的夜不收肯定立刻就能发现他们的所在。

  确定了剪断的这根绊马索上并没有系着铃铛,他仍旧是轻柔的将之放在地上,随即便向后面的斥候示意,可以上前来拆除梅花桩了。可也就在他刚打算继续向前爬行之际,一支利箭直接插在了他的面门之上。后面斥候见得他突然扑倒在地,心中亦是勐地一惊,恰恰就在这个刹那,一根响箭飞上天空,尖锐的长啸更是直接将文昌门外的这头匍匐的巨兽直接唤醒。

  明军的小寨,烟花腾空而起,在空中化作了炫丽的花火的同时,从小寨方向,明军的火铳对着他们这个方向亦是噼里啪啦的响起,全然不顾什么准头儿,只是单纯地盲射而已。这时候,远处的那四座营寨也突然活了过来,大队的明军在营寨中集合,而后举着火把向小寨方向冲去。

  而此时,文昌门的城门楼子,达素亦不晓得只是斥候暴露了,还是夜袭部队已经冲到了小寨近前,本着对战机稍纵即逝的急切,便连忙打开了文昌门的城门,一支由胡茂祯的本部精锐骑兵组成的夜袭部队便呼啸着冲向了小寨的方向。

  文昌门炮声大作,其他的夜袭部队也不敢再做犹豫,亦是连忙起身上马,奔着小寨的方向疾驰而去。

  古代作战更多的是凭旗帜金鼓来实现指挥官对下级单位的指挥,夜战最大的问题恰恰就是看不清敌情,也看不到旗帜。双方只能凭借火光和熟悉的喊杀声凭本能作战,你也不晓得我在向哪里发起进攻,我也不清楚你在什么地方组织反击,很有一种京剧《三岔口》的味道了。就这样,明清两军足足折腾了一晚上,一直到天蒙蒙亮才各自鸣金回营。

  待到日头突破天际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