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逆臣(十三)
�导致了其发育速度得到极大的提升,护国岭大捷没有了爆发的可能,但却打出了一场江山大捷。而且照着眼下的这个势头来看的话,可能镇江大捷也未必会发生了,因为郑成功已经不太需要浮海千里奔袭南京了。至于厦门海大捷,算了,也许塘沽港大捷的可能性更高……浺

  从李定国那里得到了详实的斩获数据后,陈凯毫不避讳的从郑成功的书信中翻到了那封记录着江山大捷的具体斩获数据和名单的信函。随后,更是就着这两场大捷的斩获在稿纸上细细的计算了起来。

  “江山大捷和磨盘山大捷这前后两战下来,鞑子各旗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宁宇,你看,这其中汉军旗在磨盘山损失了来自于两黄旗和两红旗的四十五个牛录,在江山则有镶黄旗和两蓝旗的二十四个牛录被打残。按照鞑子的八旗制度,这些牛录需要重新补充旗丁,再算上重新形成战斗力的时间,也就是说这六十九个牛录至少十年之内是很难再动用了。”

  八旗制度,牛录损伤不大,完全可以通过每年冬春之交由新长成的旗丁尽行补充,这也是入关之后八旗军绝大多数的大规模出征起始时间大多是在冬春之交的原因所在。例外也不是没有,比如永历六年西营系明军掀起的大反攻浪潮,尼堪就是在七月份仓促的从北京启程的,便打乱了清廷的牛录补充计划。

  另外,歼灭和打残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造成这样分别的原因也还是在于磨盘山大捷是伏击战,而江山大捷则是正面野战,清军的战马比较多,打不过就可以跑路,对于明军而言就很难将战果最大化了。

  “六十九个牛录,六十九个牛录……”默念着这个数字,李定国继而向陈凯问道:“鞑子的汉军旗一共有多少个牛录?”

  “六百个。”

  “这么多!”浺

  这个数字直听得李定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两次大捷啊,汉军旗的损失竟然只有十分之一而已,这实在太夸张了吧。

  见得如此,陈凯却是突然笑道:“宁宇啊,你倒是让我把话说完啊。”

  “啊?”

  他似乎表现得确实是有些激动了,可换做是谁对此不会如此惊诧。所幸,陈凯也没有钓着他的胃口的心思,便解释道:“鞑子的汉军旗和满洲、蒙古八旗不同,其中有三百个牛录是没有或是只有少量人口的。这些牛录全是入关后建立的,目的是用来安置那些投降的中高级军官,但又不能将这些叛将的部下全都编入旗籍,以免汉军旗的实力压过满洲八旗,就只能搞出一些空头牛录出来。”

  “三百个……”

  三百个也不少了,他们这两场大捷下来也就打掉了五分之一而已。但是,这笔账并不是这么算的:“鞑子为了控制各地,便建立了驻防八旗制度。比如江南江宁左翼四旗、陕西西安右翼四旗、浙江杭州驻防八旗、江西南昌驻防八旗、山西太原驻防两蓝旗、山东德州驻防两黄旗、江南江宁驻防汉军和陕西汉中驻防汉军。另外在辽东的盛京也就是沉阳,以及更远的宁古塔还有驻防八旗的军队。这些还只是驻防在外的八旗兵,鞑子在北京及北京附近的畿辅之地也安置了大量的八旗军,用以防备蒙古各部。”

  “蒙古各部?”浺

  “是的,比如察哈尔部就自持是黄金家族嫡脉传承便始终瞧不起建奴。另外,若是畿辅空虚,漠南各部只怕也未必能按捺住贪欲不杀入边墙劫掠吧。所以,鞑子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动用这些部队的,他们的机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