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求教
�子,找人写了封信,去南京求见李贽。反正徐元春接到任命后按照日期到任即可,时间还有的是。

  如今的南京日报主编李贽可了不得——坊间传此乃布衣卿相,在大明思想界、文化圈扛起了“反理学、复真儒”的大旗,相比心学的其他宗师,其成就已经甩得他们影子都摸不着。

  民间还传闻李贽与当今圣上书信往来已经数年,南京日报东主冯邦宁近日还以文教之功被特旨授爵士衔——这哥俩无论谁说句话,比南京老大徐公爷权威性还高。

  徐璠如今的身份和李贽相比,甚至连普通白丁都不如,因为李贽根本不待见他家。徐璠昔日狂得没边的时候,李贽还是科举辅导老师——云泥三十年迥异,直让路上的徐璠感叹世事无常。

  到了占地庞大的南京日报商社,徐璠在门口递上名剌,待人通报。等了一顿饭工夫,才被人请了进去。

  进了报社大门,见里面的人都像是拧紧了发条一般,个个目不斜视,走路带风。身上粘了油墨的工人与头戴方巾的士子并肩而行倒也罢了,他居然还看见好几个女子手中拿着文稿,在一些个房间内进进出出。

  徐璠心惊之余,暗赞此处气象与众不同。待打听着到了主编室门口,就听里面有人高谈阔论道:“孔夫子道德之重自然,足以荫庇后人。”

  徐璠吃了一惊,不由自主的站住了。听那声音继续道:“然千年以降,中国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注1]

  徐璠听了这句话,虽然常看见《南京日报》上有此类言语,但亲耳听到里面如同演讲一般慷慨激昂的声音,还是将舌头吐出半截来。

  此时身后有人道:“你找谁?”徐璠扭头一看,见一精神矍铄的老者站在身后,面熟的很。

  徐璠脱口而出道:“可是南溟先生?”随即躬身施礼道:“老朽徐璠,见过老先生,一别——”抬起头来数年头。

  汪道昆听说眼前花白头发的乡绅是徐璠,忙回礼道:“原来仰斋先生,嘉靖四十五年时,某回京拜见尊翁许老相爷的时候我们两个见过——你的记性真好,如今我抬笔忘字,转脸忘人,仰斋莫怪。”

  两人叙话几句,汪道昆道:“此处非谈话之所,你是来找李贽的?”

  徐璠点头称是,汪道昆笑道:“他正在写稿骂人,如果不着急先到我那里坐坐吧。”说完,领着徐璠到旁边自己的房间内,有仆人进来,给倒上茶。

  徐璠奇怪道:“南溟先生什么时候到的南京?怎么在这里——”四下里打量。

  汪道昆笑道:“昔日张文明遇刺,我也被锦衣卫抓了进去。出来后,坚决辞官,幸得皇上允准。这两年在家里致力诗文,诗酒唱和,却被李贽通过戚继光给叫到这里来帮他打个下手。”

  徐璠听了感叹一番,汪道昆又问了问徐阶的身后事,为本人没有亲去吊唁表示歉意。闲扯一番后,才问道:“仰斋公与李贽有过往来?他这人眼睛在头顶上,你一会儿可别受了他的气。”

  徐璠叹息道:“因朝廷突然授官犬子,家里都有些害怕,寻思来‘布衣卿相’这里讨一个主意。能进的门来,还是先父遗泽。”见汪道昆流露出疑惑之色,他又解释道:

  “先父曾平反了杨升庵,其子杨友仁与寒家一直没断了往来。此前有信到卓吾先生处,老朽才厚着脸皮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