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辩诬
,这大锅是太祖留下的:当年太祖在南京称帝时,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还是高丽。
在元亡明兴的大变局下,高丽王朝面临舍元服明的重大抉择。太祖即位之后便遣使赐玺书,高丽接受明朝册封,奉明正朔。然而不久之后,高丽亲元派代表人物李仁任弑杀王颛,立辛禑为国王,后又向明朝请赐王颛谥号,引起了太祖的不满:“颛被杀已久,今始请谥,将假吾朝命,镇抚其民,且掩其弑逆之迹,不可许。”
然而此时的高丽朝廷中还有一个野心家——李成桂。辛禑即位后,李仁任等亲元势力膨胀,停用洪武年号,恢复元朝冠服,命令崔莹、李成桂率军进攻辽东,但李成桂认清形势:“若犯上国之境,获罪天子,祸立至矣,亟应除君侧之恶,以安生灵。”
在众将响应之下,李成桂返攻王城,囚崔莹,废辛禑,先后立辛昌、王瑶为王,李成桂掌控高丽大权。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又废掉王瑶,转而杀之,易姓革命,建立朝鲜王朝,自此奉行慕华事大之方针,改名李旦,向明朝贡。
按理说,这李成桂把亲元派干死了,自家拜明太祖为大哥,太祖应该高兴才对。但太祖到底是雄才大略之人,对国家外交问题的本质把握力很强。
于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四月,太祖派内史黄永奇等出使朝鲜,在《告祭海岳山川等神祝文》中威吓李成桂:“为昔高丽陪臣李仁任之嗣某,今名某者……今观李某所为,似非奉帝命主生民者……彼若肆侮不已,问罪之师,在所必举。”
这道诏旨直接说李成桂是弑杀高丽王颛的李仁任的儿子,李成桂听完都懵了。
他连忙上表说,李仁任是我杀的呀!他不是我爹,您老人家在南京离得有点远,这是怎么话说的,李仁任真不是我爹呀。
太祖朱元璋始终关注北方局势,怎么可能不知道李成桂和李仁任没有血缘关系。但大国皇帝就是霸道,他说是你就是——这样一来,这李成桂建立的朝鲜从合法性上就出现问题,首任皇帝是一个弑父又弑君的杂碎啊。
然后李成桂申请上国赐给他一套郡王袍服,颁发金印作为盖章的国王印玺,太祖朱元璋也不给,而且在皇明祖训中留下这么一段话:
“朝鲜国,即高丽,其李仁人及子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姑待之。”
意思是李仁任和李成桂爷俩不是地道人,先后杀了高丽四任国王,颁赐金印的事儿先让他等着吧——姑待之。
然后更可怕的是朱元璋所做的皇明祖训中还有这么一段话:“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如此一来,明太祖便通过《皇明祖训》将李成桂的出身问题及弑杀高丽四王的问题确定下来,李成桂的宗系和建国问题乃朝鲜王朝的正统之源,一直关联到其后世王权谱系的合法性问题的解释权就都攥在大明手中了。
李成桂自建国开始就着力修史以确立自身的合法性,这也为后世李朝历代国王所仿效。但作为大明藩属,李成桂出身的“宗系”问题与弑杀四王的“恶名”记载于《皇明祖训》这一宪法地位的文献里,给朝鲜上下都整的不会了——由此引发了二百多年来,朝鲜孜孜以求的请求大明历代皇帝给《皇明祖训》打补丁的“宗系辩诬”行动。
成祖通过“靖难之役”取得帝位,在国内人心未稳时,“新登宝位,天下诸侯未有朝者。独朝鲜遣�
在元亡明兴的大变局下,高丽王朝面临舍元服明的重大抉择。太祖即位之后便遣使赐玺书,高丽接受明朝册封,奉明正朔。然而不久之后,高丽亲元派代表人物李仁任弑杀王颛,立辛禑为国王,后又向明朝请赐王颛谥号,引起了太祖的不满:“颛被杀已久,今始请谥,将假吾朝命,镇抚其民,且掩其弑逆之迹,不可许。”
然而此时的高丽朝廷中还有一个野心家——李成桂。辛禑即位后,李仁任等亲元势力膨胀,停用洪武年号,恢复元朝冠服,命令崔莹、李成桂率军进攻辽东,但李成桂认清形势:“若犯上国之境,获罪天子,祸立至矣,亟应除君侧之恶,以安生灵。”
在众将响应之下,李成桂返攻王城,囚崔莹,废辛禑,先后立辛昌、王瑶为王,李成桂掌控高丽大权。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又废掉王瑶,转而杀之,易姓革命,建立朝鲜王朝,自此奉行慕华事大之方针,改名李旦,向明朝贡。
按理说,这李成桂把亲元派干死了,自家拜明太祖为大哥,太祖应该高兴才对。但太祖到底是雄才大略之人,对国家外交问题的本质把握力很强。
于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四月,太祖派内史黄永奇等出使朝鲜,在《告祭海岳山川等神祝文》中威吓李成桂:“为昔高丽陪臣李仁任之嗣某,今名某者……今观李某所为,似非奉帝命主生民者……彼若肆侮不已,问罪之师,在所必举。”
这道诏旨直接说李成桂是弑杀高丽王颛的李仁任的儿子,李成桂听完都懵了。
他连忙上表说,李仁任是我杀的呀!他不是我爹,您老人家在南京离得有点远,这是怎么话说的,李仁任真不是我爹呀。
太祖朱元璋始终关注北方局势,怎么可能不知道李成桂和李仁任没有血缘关系。但大国皇帝就是霸道,他说是你就是——这样一来,这李成桂建立的朝鲜从合法性上就出现问题,首任皇帝是一个弑父又弑君的杂碎啊。
然后李成桂申请上国赐给他一套郡王袍服,颁发金印作为盖章的国王印玺,太祖朱元璋也不给,而且在皇明祖训中留下这么一段话:
“朝鲜国,即高丽,其李仁人及子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姑待之。”
意思是李仁任和李成桂爷俩不是地道人,先后杀了高丽四任国王,颁赐金印的事儿先让他等着吧——姑待之。
然后更可怕的是朱元璋所做的皇明祖训中还有这么一段话:“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如此一来,明太祖便通过《皇明祖训》将李成桂的出身问题及弑杀高丽四王的问题确定下来,李成桂的宗系和建国问题乃朝鲜王朝的正统之源,一直关联到其后世王权谱系的合法性问题的解释权就都攥在大明手中了。
李成桂自建国开始就着力修史以确立自身的合法性,这也为后世李朝历代国王所仿效。但作为大明藩属,李成桂出身的“宗系”问题与弑杀四王的“恶名”记载于《皇明祖训》这一宪法地位的文献里,给朝鲜上下都整的不会了——由此引发了二百多年来,朝鲜孜孜以求的请求大明历代皇帝给《皇明祖训》打补丁的“宗系辩诬”行动。
成祖通过“靖难之役”取得帝位,在国内人心未稳时,“新登宝位,天下诸侯未有朝者。独朝鲜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