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爷见你也是有才华之人,明岁大比,好好回去用功,日后尽心为爷办差,爷自不会亏待了你!”
水湛这一番话已是将雨村纳到了自己门下,雨村如何听不出,只对着水湛离去的背影拱手长揖,知遇之情无以言表。
圣驾于济南府只停留一日,第二日便自东南门启程前往泰安州,祭祀泰山。一早起来,雨村便收拾了行装准备上路,叹道天家父子脾气一样的难以捉摸,如果被那水湛知道自己又在济南府“顽”,不思进取,还不知道要如何骂自己呢!
背上书箧并包袱,雨村找那老板退房结账,却被老板阻止说已经有人为雨村付过账了,语罢又从柜台后面取出一个用蓝色手帕包着的小包裹并一封信递与雨村。
雨村问是何人所赠,那老板道是一年轻小厮,那人留了话转达先生,只道是告诉先生是大明湖畔熟人相赠,先生便知道了。
雨村闻言,拆了信,信纸上只一行字,连个称呼落款都无,上书:
“汝当速入京师,苦读以备春闱。”
又打开那蓝绸手绢,只见里面是两块黄橙橙的豌豆黄,嘴角莫名挂上笑意,雨村谢过掌柜,便启程往那车行去了。
那车夫赶了一辈子车,常常送赶考的举子上京,路程十分熟悉,故一路十分顺遂,不消五日便抵达了京师,却是不料到遇上了些麻烦。因明岁大比,各地举子云集京城,各家客栈里都挤满了人,寻了半日,偌大一个四九城转了一半,却是连个下等房都无。
时近正午,秋老虎散发着威力,走了半日,雨村既累又饿,便想着寻一处食肆暂歇。踅摸着道两旁店铺,雨村又往前走了百米路,只见前方一酒楼前围了一圈子人,看着颇为热闹。待走近些,抬头见那酒楼碧瓦飞檐,端的是华丽异常,檐下挂着一朱漆金字匾额,上书“高升客栈”。人多拥挤,雨村本不是那爱热闹的人,也不往前挤,只看了那匾额,有些好奇罢了。
在那人群外围站了片刻,亦看不到那客栈门口的情形,雨村觉得有些无趣,便转身要走,却正瞧见前方不远处有一蓝衣书生正向自己一样往那人群里看,只是隔着人群一尺有余,并不上前拥挤,却看得兴致勃勃。雨村见着奇怪,那书生莫不是能透墙视物不成,觉得颇为有趣,雨村决定上前打探一下,不定还可识得个把知己。
这样想着,雨村走到那书生身侧,躬身作揖,道:“这位仁兄请了。”
那书生闻言回头,连忙还礼道:“兄台何事?”
雨村笑着指着那一会儿工夫又缠了几层的人群道:“方才我见着客栈门前热闹一时好奇前来看看,却不料着人群挡住视线,看不分明,又见仁兄虽立人群外侧,却观之兴味盎然,特来打探一下这‘高升客栈’内可是有何趣事?”
那书生闻言笑道:“吾与兄台俱是一双眼睛两只耳朵,兄台既看不到,吾亦看不到。只是吾见这里人声鼎沸,人人脸上挂笑,吾亦开心,故站于此处。”
雨村闻言,更是细瞧了这书生,二十七八岁年纪,面阔口方,虽不是极俊美,气质平和,观之极沉稳,却不是他话中那般呆傻,细想他话中心怀百姓,以百姓之乐为乐,果真是大智若愚,是个值得结交之人,遂笑道:“这位兄台,午时日烈,余观这人群一时亦散之不去,何不去那旁边茶肆略饮,既可观民之兴,又不受日晒之苦,余有意邀兄同往,不知可纳芹意否?”
那书生闻言,欣然道:�
水湛这一番话已是将雨村纳到了自己门下,雨村如何听不出,只对着水湛离去的背影拱手长揖,知遇之情无以言表。
圣驾于济南府只停留一日,第二日便自东南门启程前往泰安州,祭祀泰山。一早起来,雨村便收拾了行装准备上路,叹道天家父子脾气一样的难以捉摸,如果被那水湛知道自己又在济南府“顽”,不思进取,还不知道要如何骂自己呢!
背上书箧并包袱,雨村找那老板退房结账,却被老板阻止说已经有人为雨村付过账了,语罢又从柜台后面取出一个用蓝色手帕包着的小包裹并一封信递与雨村。
雨村问是何人所赠,那老板道是一年轻小厮,那人留了话转达先生,只道是告诉先生是大明湖畔熟人相赠,先生便知道了。
雨村闻言,拆了信,信纸上只一行字,连个称呼落款都无,上书:
“汝当速入京师,苦读以备春闱。”
又打开那蓝绸手绢,只见里面是两块黄橙橙的豌豆黄,嘴角莫名挂上笑意,雨村谢过掌柜,便启程往那车行去了。
那车夫赶了一辈子车,常常送赶考的举子上京,路程十分熟悉,故一路十分顺遂,不消五日便抵达了京师,却是不料到遇上了些麻烦。因明岁大比,各地举子云集京城,各家客栈里都挤满了人,寻了半日,偌大一个四九城转了一半,却是连个下等房都无。
时近正午,秋老虎散发着威力,走了半日,雨村既累又饿,便想着寻一处食肆暂歇。踅摸着道两旁店铺,雨村又往前走了百米路,只见前方一酒楼前围了一圈子人,看着颇为热闹。待走近些,抬头见那酒楼碧瓦飞檐,端的是华丽异常,檐下挂着一朱漆金字匾额,上书“高升客栈”。人多拥挤,雨村本不是那爱热闹的人,也不往前挤,只看了那匾额,有些好奇罢了。
在那人群外围站了片刻,亦看不到那客栈门口的情形,雨村觉得有些无趣,便转身要走,却正瞧见前方不远处有一蓝衣书生正向自己一样往那人群里看,只是隔着人群一尺有余,并不上前拥挤,却看得兴致勃勃。雨村见着奇怪,那书生莫不是能透墙视物不成,觉得颇为有趣,雨村决定上前打探一下,不定还可识得个把知己。
这样想着,雨村走到那书生身侧,躬身作揖,道:“这位仁兄请了。”
那书生闻言回头,连忙还礼道:“兄台何事?”
雨村笑着指着那一会儿工夫又缠了几层的人群道:“方才我见着客栈门前热闹一时好奇前来看看,却不料着人群挡住视线,看不分明,又见仁兄虽立人群外侧,却观之兴味盎然,特来打探一下这‘高升客栈’内可是有何趣事?”
那书生闻言笑道:“吾与兄台俱是一双眼睛两只耳朵,兄台既看不到,吾亦看不到。只是吾见这里人声鼎沸,人人脸上挂笑,吾亦开心,故站于此处。”
雨村闻言,更是细瞧了这书生,二十七八岁年纪,面阔口方,虽不是极俊美,气质平和,观之极沉稳,却不是他话中那般呆傻,细想他话中心怀百姓,以百姓之乐为乐,果真是大智若愚,是个值得结交之人,遂笑道:“这位兄台,午时日烈,余观这人群一时亦散之不去,何不去那旁边茶肆略饮,既可观民之兴,又不受日晒之苦,余有意邀兄同往,不知可纳芹意否?”
那书生闻言,欣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