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熙宁二年 05
仁道和言利,又有什么关系呢?”
石越笑着说道:“什么是仁道?仁者爱人。所以爱人者为仁。如果有一个人,他行事能给百姓带来福祉,让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变得富足,这就是仁道之一了。桑兄说君子不言利,管子是不是君子?管子言不言利?管子经商而使齐国富强,让中夏的百姓能免受夷狄之困,这就孔圣为什么在周公之后最看重管子的原因。而管子的功绩,就已经让他接近于仁道了。所以言不言利,孔子是不反对的。孔子反对的,不过是那些于国于民无用的追求利益的行为……”
“……在下与令尊、唐二叔所言的棉纱之术,却是于国计民生大有益处的。百姓生活,最基本的两件事情,一为食,一为衣。倘若棉纱棉布能大行于世,那么一来百姓可以穿得更好,温饱足方可言礼义,二来棉布可以销于外国,国家为中厘税,可以补充国用,三来自己也能挣一大笔钱,从而有能力为百姓做更有益的事情。难道这样的事情孔子也会反对吗?”
这一席话说得冠冕堂皇,让众人无比佩服。桑充国拜倒认错,唐棣、柴氏兄弟都说是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论,对石越是更加钦佩。桑俞楚第一次发现自己经商挣钱居然可以有这么美妙的理由,只有唐甘南心里暗暗jing惕,这家伙简直是苏秦张仪之辈复生,比自己还要狡猾,而且他还读过书,可以用大道理来掩饰自己,这样的人,绝对不可以成为他的对手,否则有自己头痛的。
石越这十几天来第一次发表长篇大论,显得很是意犹未尽,又朗声说道:“在下虽然不才,但是却不敢忘孔圣之教,一生的信念,就是希望我大宋的百姓,能够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普天之下,没有人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没有人因为没衣穿而冻死,生病的人可以得到医治,年老孤寡和年幼无依的人可以得到照顾,所有的小孩子都可以进学校读书学礼义,既便是蛮夷,也可以受到孔孟之道的教化。我以为只有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所追求的目标。”
唐棣是最容易被鼓动的人,这一番话,几乎让他变得有点崇拜石越了,不禁说道:“若能如此,要周礼何用?尧舜之世亦不如也。只是要实现起来谈何容易?”桑充国等人都点头称是,一方面是表示佩服石越的“远大理想”,一方面也是同意唐棣的看法。只有唐甘南却在心里骂道:“真正狡猾到家了,演戏演得十足,这么像。”他是绝对不相信如石越这样“狡猾”的人会有什么诚心去追求三皇五帝之治的。不过这些他也只能在心里想想罢了,读书人的脑袋一般容易被烧坏,特别是年轻的读书人,这个道理他非常明白,才不会去自讨没趣。况且这个石越把他们做生意说得这么高尚,有助于提高他们这些父辈在儿侄心中的地位,以后碰上一些酸儒,也正好用来扬眉吐气一下,从这方面来说,他还是蛮喜欢石越的。
石越开始只是想找个理由对付一下桑充国,自己也不料得居然说得这么冠冕堂皇伟大无比,说到最后,竟然似乎连自己也开始相信那就是自己回到古代的理想了。这时候听到唐棣说“谈何容易”,正准备说一番“世上事有难易乎”之类的大道理来完成自己的“传销大业”,却先听到一个声音说道:“这位公子有如此大志,奴家不才,也要替天下的苦命人谢谢这位公子。”声音娇美无比,竟是个女子。
众人循声望去,见一个穿着棕黄色貂皮大衣的女子正在深深一福,怀里兀自还抱着一张琵琶,身后站着两个丫环打扮的女孩子,也跟着在施礼。石越因为是第一次见到古代的妙龄女子,好奇心与好色心夹杂,端详得特别仔细。却看她才二十出头,便在冬季的大衣之下,也能显出身材的婀娜多姿,那件棕黄色的大衣之下,是深绛色�
石越笑着说道:“什么是仁道?仁者爱人。所以爱人者为仁。如果有一个人,他行事能给百姓带来福祉,让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变得富足,这就是仁道之一了。桑兄说君子不言利,管子是不是君子?管子言不言利?管子经商而使齐国富强,让中夏的百姓能免受夷狄之困,这就孔圣为什么在周公之后最看重管子的原因。而管子的功绩,就已经让他接近于仁道了。所以言不言利,孔子是不反对的。孔子反对的,不过是那些于国于民无用的追求利益的行为……”
“……在下与令尊、唐二叔所言的棉纱之术,却是于国计民生大有益处的。百姓生活,最基本的两件事情,一为食,一为衣。倘若棉纱棉布能大行于世,那么一来百姓可以穿得更好,温饱足方可言礼义,二来棉布可以销于外国,国家为中厘税,可以补充国用,三来自己也能挣一大笔钱,从而有能力为百姓做更有益的事情。难道这样的事情孔子也会反对吗?”
这一席话说得冠冕堂皇,让众人无比佩服。桑充国拜倒认错,唐棣、柴氏兄弟都说是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论,对石越是更加钦佩。桑俞楚第一次发现自己经商挣钱居然可以有这么美妙的理由,只有唐甘南心里暗暗jing惕,这家伙简直是苏秦张仪之辈复生,比自己还要狡猾,而且他还读过书,可以用大道理来掩饰自己,这样的人,绝对不可以成为他的对手,否则有自己头痛的。
石越这十几天来第一次发表长篇大论,显得很是意犹未尽,又朗声说道:“在下虽然不才,但是却不敢忘孔圣之教,一生的信念,就是希望我大宋的百姓,能够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普天之下,没有人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没有人因为没衣穿而冻死,生病的人可以得到医治,年老孤寡和年幼无依的人可以得到照顾,所有的小孩子都可以进学校读书学礼义,既便是蛮夷,也可以受到孔孟之道的教化。我以为只有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所追求的目标。”
唐棣是最容易被鼓动的人,这一番话,几乎让他变得有点崇拜石越了,不禁说道:“若能如此,要周礼何用?尧舜之世亦不如也。只是要实现起来谈何容易?”桑充国等人都点头称是,一方面是表示佩服石越的“远大理想”,一方面也是同意唐棣的看法。只有唐甘南却在心里骂道:“真正狡猾到家了,演戏演得十足,这么像。”他是绝对不相信如石越这样“狡猾”的人会有什么诚心去追求三皇五帝之治的。不过这些他也只能在心里想想罢了,读书人的脑袋一般容易被烧坏,特别是年轻的读书人,这个道理他非常明白,才不会去自讨没趣。况且这个石越把他们做生意说得这么高尚,有助于提高他们这些父辈在儿侄心中的地位,以后碰上一些酸儒,也正好用来扬眉吐气一下,从这方面来说,他还是蛮喜欢石越的。
石越开始只是想找个理由对付一下桑充国,自己也不料得居然说得这么冠冕堂皇伟大无比,说到最后,竟然似乎连自己也开始相信那就是自己回到古代的理想了。这时候听到唐棣说“谈何容易”,正准备说一番“世上事有难易乎”之类的大道理来完成自己的“传销大业”,却先听到一个声音说道:“这位公子有如此大志,奴家不才,也要替天下的苦命人谢谢这位公子。”声音娇美无比,竟是个女子。
众人循声望去,见一个穿着棕黄色貂皮大衣的女子正在深深一福,怀里兀自还抱着一张琵琶,身后站着两个丫环打扮的女孩子,也跟着在施礼。石越因为是第一次见到古代的妙龄女子,好奇心与好色心夹杂,端详得特别仔细。却看她才二十出头,便在冬季的大衣之下,也能显出身材的婀娜多姿,那件棕黄色的大衣之下,是深绛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