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章、一命换一命 上
��的清澈河水,源源不断地灌溉着这里的上千亩水田,附近还有近万亩田地,也因此受益。

  小麦、棉花,是碎石堡军户们的安身立命根本。

  这也正是碎石堡,一向设立在州府的千户所,为什么会就近配置,巨大的粮食棉花收益,在西北地区,肃州卫首屈一指。

  车队过了碎石滩,就有军户稀稀拉拉地开始掉队,从开始的几个人,到后来的一户户抱团离开,行走在队伍前面的西门萧夜,只是关心着牛车上的弟妹,对于那些拉着牛车的军户匠户,根本不带理会。

  “我说萧哥儿,啊不,是萧百户,你咋还不看着点,人再跑可就跑光了,”急匆匆赶到队伍前头的王大力,一把拉住了老牛缰绳,焦急地大声问道。

  粗壮结实的王铁匠,皮肤黝黑,大嗓门老远就能听到他的声音。

  这次被清册出堡的,军户有六十户,匠户倒是不少,足足有四十户;凡是以前和西门烈风交往密切的,关系不错的,蒋杰干脆来了个一刀切,彻底把西门家在碎石堡的影子给抹掉了。

  “王叔,别着急,劝是劝不住的,”靠在牛车上的铺盖卷上,西门萧夜怀里抱着昏睡的弟弟,腿上坐着四处张望的妹妹,淡淡地说道。

  小妹头戴着他的红顶毡军帽,喜笑颜开的模样,让他也开朗了不少。

  “二百石粗粮,三百贯钱,耕牛五头,就是咱们今年到明年夏天的家底,王叔,人多粮少,大家心里都明白的很,”眯眼看着远处一道黑线的西龙河,西门萧夜轻轻叹了口气。

  “能走的都走吧,军户们还能佃田找口吃食,可惜的是你们匠户,连偷回堡里的机会也没有了,”平淡的语气,让原本急的一脑门大汗的王大力,愕然地松开了缰绳。

  明朝军户地位很低,甚至低于民户,但军户又是国家的重要兵源之一,因此明朝对军户控制严格,一般的军户必须终身服役,能为文官免去军藉者屈指可数。

  军户的待遇也十分低下。每军户除出一余丁到卫所充军外,还得多出一丁,随军服劳役。

  军丁前往卫所服役,其军装和旅途所需费用一律由家庭承担。军丁在卫所服役期间,衣着自备,粮饷也不因生儿育女、人口增添而增加。军户也不因提供军丁而免除一些徭役,其生活状况不及民户。

  不仅家人如此,到卫所的军丁也不比家人强多少。军丁受到军官们的层层盘剥,军粮也常被军官克扣,或拖欠不放。

  服役期间的军丁还是被政府、官宦权贵们奴役做苦工的对象。一些重大工程往往由军丁完成,如修筑宫殿、皇陵、疏浚河道等。

  在一些卫所,军士们的屯田被豪右、将校侵占,将官们让军士为他们种田耕地,甚至让军士为他们捕鱼采木,贩/卖私货。军士已渐渐成为他们手中的工具和苦工。

  卫军规定,军士必须有妻室,不得独身。因为军士不仅有服役的义务,而且还肩负着为卫所生育下一代军人的责任。为此,军户的子女不得外嫁民户,以免人员外流。民户子女一旦与军户通婚,则终身没入军户。

  严酷的军法管制和约束,粮饷不足以度日,导致军卒大批逃亡,军户逃避军役现象更是日趋严重。

  “呜呜,”赶车的坤叔冲着王铁匠哼哼两声,挥动着草绳,继续赶着老牛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