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太平春无君论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夫父子固不可变者,然君臣可变以非固……”

  陆深平静的注视着徐秀,许久才道:“你这些文章我看了,那么,你现在来,是来说服我的吗?”

  徐秀同样平静的道:“如果不能说服你,我就说服不了天下人,所以,陆兄,我必须要说服你。”

  陆深怒道:“你知道你做的是什么事情吗?诛你九族都无不可。”

  徐秀还是第一次见到他这样生气,可是别无他法,道:“君非君,臣非臣,把天下安危寄托于一人身上,本来就不是一个可能的事情。”

  指着徐秀道:“这就是我们儒生存在的价值,帮助君王理政,还世道了一个朗朗乾坤,峻嶒,不要入了疯魔道,好好安心等着起复,到时候吾等文翰社兄弟一路同行,施展胸中抱负,难道不好吗?”

  徐秀恭敬的行了礼道:“陆兄,你知道我不在开玩笑,所以你才会非常生气,小弟十分的信任你能够成为一名为民请命的好官,我也相信我自己,甚至文翰社的所有人我都相信,可是这个天下不是只有我们这几个读书人,更何况我们这些小官又有什么作为?等到一路攀升,宦海起伏,几十年也就过去了,到时候再有雄心壮志,也难为一事无成两鬓斑白的现实,趁着年轻不去干,到老来再去干,岂不是本末倒置。”

  站起身来大声道:“绝大多数的士大夫们为官一任,即以教戏唱曲为事,官方,民隐置之不讲,这样下去,国会不会亡?身会不会败?”

  这几年四处游历,见过太多的地方官员,这才是徐秀能够说的出这种话的底气所在。

  走起道:“朝廷上充斥着无所事事、消磨岁月的虚浮习气。因循守旧而不思改进。治理国家离不开各种法律规章,但法律规章必须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就拿我那个十取其三疏来说,于国是不是有益?然后呢?拖了多少时间?陆兄你告诉我!将近三年啊!官场上有多少三年可以等?国家的财政收入能够有多少三年可以等?张口祖制,闭口祖训,什么祖宗之法不可为通通都是狗屁,因为因循守旧,可以保全他们的官位,因为行姑且因循之政,才好不得罪人,难道陆兄不懂这个道理吗?你一定懂,我相信也有很多人都能看的明白,所以才有吴廷举大人大力支持。许多弊病已很明显了,为什么不肯加以更改,遂致积弊日重。”

  陆深平复了一下情绪,硬邦邦的道:“复立一法以救之,这才是安稳的办法,也是朝廷有识之士所作的事情。”

  徐秀道:“前人们在立法的时候,有他们独特的时代情况,不能够详究事势,后人们承其已弊,但拘于旧章,不能更革,才会想来复立一法以救,然后呢?陆兄你已经在多个部门做过事了,难道不知道法愈繁而弊愈多,天下之事日至于麻烦,公文往来就会耽搁多少时日?别的我也不说了,陆兄在兵部干过,勾军征兵一事,从国初到现在,是不是一直在立法救法?户部的宝钞是不是?这种东西废纸都比不上,还不是因为祖宗之法?一直立法救法,终究没有用,越来越尾大不掉。”

  “国朝之事自有内阁部堂操心,你发什么疯?”

  徐秀道:“陆兄,徐秀没有发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皇权的至高无上,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士大夫们日渐腐朽,落得个宇内无尺寸净地,把持上官,侵噬百姓,聚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