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0二章 歉疚
仅清楚在这场争霸天下的游戏中,相关信息、情报的重要性,并且还认为:所谓的军情司主要职责有三:

  一是为帝国收集军情。

  二为招揽宝贵的人才(匠人)和流民。

  三就是尽可能为帝国采办短缺、急需的物资。

  事实上,军情司成立之后,杜浒等人也的确没有让人失望。行朝于海上时,除了至关重要的军情,他们不仅“绑架”了许多工匠、招揽了大量流民,还向琼州和流求输送了可观的物资,其中就有当时紧缺的粮食、药材等,甚至包括部分兵器和铁器。

  也正是由于杜浒和军情司的杰出表现,无论是陆秀夫、还是文天祥,包括兵部的参谋院此后均对他们愈加重视,不断地加大了在其中的投入,并使之逐步向北方扩展。

  但对于杜浒和军情司在北方的活动,某人也曾在事先对他们的职责做过一个“小小”的修正,即在采办的物资上,要更注重于如下两类物资:

  一棉、毛、皮革;

  二药材。

  他的这个“修正”自然是在为他的北伐大计提前做准备,因为狡诈的他知道,于这个时代由南向北进攻,对己方最不利的条件之一就是北方寒冷的气候。

  后世众多的例子不用提,发生在不久之前的金、蒙三峰山之战,说它的结局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历史,这是毫无异议的。当时金军的崩溃,有两个因素绝对不能忽视,即“饥饿”与“寒冷”。

  金军的“饥饿”,是由于蒙古人打掉了他们的辎重;而“寒冷”则并不能全归于天气等外部因素。当时已经是冬季,天一下雪,金兵就被冻僵,除了“饥饿”雪上加霜外,他们于防寒保暖上存在严重的不足,这并不难推断。

  正是鉴于历史的教训、以及后世国家战时的做法,他接着又定下限制棉、麻、毛、布帛等物资流出的战时之制。

  但客观地来讲,其实这些措施仍然不够,因为从时代的角度来衡量,制作衣服的材料、无论棉、毛、还是麻等等,相对需求是远远不足的,所以他才对杜浒和军情司在北方的行动作了修正。

  ----------

  如果从总体情况来看,由于相对庞大的人口基数,不仅是粮食、就是穿衣上,我们这个东亚之国过去在很多时候都存在相当的不足。并且这种不足,随着人口的膨胀,越来越严重;因为历朝历代所处的“当时”,就没有那么多的耕地可以用于种棉、麻等,来满足天下人穿衣所需。

  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名句,流传千古,在历代有识之士中产生共鸣,就是因为它是对世情的真实写照。

  后世共和国解决穿衣这个问题,早期采取的是配给制、即“布票”的做法,而最终的解决,是在石化工业发展(即金山等石化企业投产)、所谓的“化纤”大量出现之后,方才满足了国人的穿衣所需。

  棉花被引进这个东亚之国后,其种植逐渐蔓延到江南、甚至是岭南,但麻烦在于江南、岭南相对更湿润的气候,使得棉花在生长的过程中极易发生病虫害,故此总体产出始终一般。

  (即使是到了二十世纪末,棉农依然非常辛苦,栽培采摘不提,棉花生长期间,他们更要经常地在棉田里打农药,才能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emsp